多少人都需要一个“脱机自习室”

2016-11-22 09:29 中国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多少人都需要一个“脱机自习室”

想看书却总想玩手机,手机不在身边就会感到不安,这样的手机依赖症,你是否也有?上周起,西南大学在中心图书馆4楼自主阅读室开设了“脱机自习室”,进入自习室需将手机交给工作人员代为保管。用这种方式自习,你能坚持多久?据悉,这个自习室开设近一周,有学生坚持了530分钟不使用手机,也有学生十多分钟就熬不住了。(澎湃新闻11月21日)

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里,连两口子睡觉前都需要用微信说“晚安”,纪念母亲节、父亲节最热烈的从来都不是在家里的餐桌上,而是在朋友圈里;从早上起床一睁眼到睡觉之前定闹钟,我们都在用手机,“脱机”几乎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而越是这样,“脱机”就越会成为一种高大上的“追求”而存在。

“脱机自习室”,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项发明其实并不新鲜。早在两三年前,就有许多餐厅打出了“关机吃饭”的招牌。但是,在人人都被手机绑架的时代里,不仅仅是大学生,每一位看似智慧、时尚的现代人,其实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脱机自习室”。

在百度百科里,“手机依赖症”已经被定义成了一种心理疾病。因此,我首先要告诉所有每天使用智能手机超过2个小时的人,你们患病了,知道不知道。而且,对于相当一部分人而言,还“病的不轻”。前几年就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民平均使用手机接近7小时,位列第一,西安则以日均玩手机6.15小时位列第2位,上海以5.45个小时位列第三。也就是说,那些每天都在玩手机还必须配上充电宝随时充电的人,都严重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人和手机的关系,卢梭的这句名言非常适用。关于手机,从来都存在这样一个悖论——手机本来是一种工具,它应该成为人类的奴隶,但实际上,当手机发达到一定程度,人类却会成为手机的奴隶。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时时刻刻的心理,都在被手机绑架着。“脱机”的状态,对相当一部分人而言,近乎等于丢魂。即便是陪父母吃饭、现实生活中经常与朋友约餐、大家经常K歌,也不过是大家聚在一起玩手机,或者叫换个地方玩手机而已。

心理学家已经开始分析,沉溺于手机不过是我们在生活中自卑、心虚的表现,有时我们需要用朋友圈的点赞数量来安慰自己;有时我们需要用手机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才感觉能够强大起来……手机是许多人的慰藉,但也仅仅是慰藉,生活从来都是冷暖自知,朋友圈里的幸福瞬间永远无法诠释每个个体在生活中的遭遇与心境。

人人都需要一个“脱机自习室”。无论是西方哲学中所讲的“诗意栖居”,还是古代圣贤所讲的“三省吾身”,我们都需要一个更加干净和自我的环境。人类需要独处,也需要彼此之间的交流。但是,非常遗憾以及悲哀之处在于,我们知道我们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我们也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手机的奴隶,但我们却几乎没有办法去挣脱手机和网络对我们的控制。我们知道自己正在过着一种错误的生活模式,但我们没有办法转换成正确的模式。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王传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