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以来,国家多部委联合开展了长江干线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专项整治。然而由于砂石市场需求旺盛,当前长江非法码头反弹压力较大。部分非法码头业主则偷偷摸摸重起炉灶。业内人士呼吁,必须建立长效巡查机制,着力防范非法码头死灰复燃。(11月8日《经济参考报》)
长江流经我国19个省(市)区,是境内流域最长的内河。流域虽然很长,但由于生态保护、水土保持等原因,可供开发利用的岸线资源仍然稀缺。大量无证经营、生产设施简陋的“黑码头”,占用了宝贵的岸线资源。
实际上,“黑码头”现象在长江沿岸由来已久且杂乱繁多。某国有港口企业的负责人坦陈,所在城市共有4个正规港口,而“黑码头”多达50多个。湖北省地方海事局4月份的调查也显示,长江岸线非法码头占比高达66.7%。一方面是大量“黑码头”侵蚀着宝贵的长江岸线资源,另一方面是公用码头数量少又“吃不饱”,使得岸线资源利用效率大打折扣。
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格雷欣”效应,即人们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价值高的货币因重铸、收藏、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价值低的货币反而充斥市场。当前的长江岸线码头就陷入了“劣币驱逐良币”怪圈——“黑码头”以压倒性优势对正规码头构成挤压。
“黑码头”盛行的背后是正规码头数量少,而正规码头少的症结就在于审批手续繁琐、名目繁多、运行成本偏高。因此,要想治理长江“黑码头”,必须破除“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让正规码头多起来、便宜起来,形成正规码头的逆转态势。
一是简政放权简化审批流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港口建设涉及发改、港口、航道、海事、水利、安监、环保、土地、规划、消防等十余个部门,大部分手续须在省级、国家有关部门办理。长江上游某民营港口公司负责人告诉苦称,“2010年申请建设码头,5年还没有拿到可行性报告。按照程序根本办不完,只能走歪门邪道”。因此,当前治理“黑码头”亟需简政放权提高审批效率,对选址符合港口岸线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产条件基本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码头,尽快完善手续,促进合法经营。
二是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效率。“黑码头”岸线短、靠泊麻烦,吃水不稳,相比正规码头劣势凸显,但是价格优势却让“黑码头”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因此需要政府通过市场调节对正规码头进行扶持。譬如,对码头的土地使用税、建安税、增值税进行优惠,对达到一定吞吐量的码头给予奖励,提高正规码头检查效率,等等。多措并举降低正规码头的运营成本,挤压“黑码头”的价格优势。
黑码头危害极大众所周知。多部门联合执法治理黑码头声势浩大,然而死灰复燃的黑码头仍然此起披伏。亟需破除“格雷欣”效应,通过政策手段、价格调控、税费优惠等措施让正规码头多起来,用正规码头的“良币”驱逐黑码头的“劣币”!(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桂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