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让熟悉的老味道留在嘴里,而不是记忆中

2016-11-02 09:1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10月28日上午,上海黄浦区永嘉路一家崭新的铺子里,阿大正在炉台前制作葱油饼。饼子滋滋拉拉地在铁板上煎着,葱香四溢。今天,是阿大葱油饼新店开张的日子,时隔快一个月,阿大终于回来了。(10月30日 中国新闻网)

阿大葱油饼的重新开业,吸引了无数的老顾客前来捧场,开业的当天早晨 ,不少人就慕名而来,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尝鲜。从登上BBC节目到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从被勒令停业到重新开张,一间小作坊何以引来如此的关注?也许食客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似乎正是我们寻找的答案,因为它有熟悉的上海老味道。

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要想记住一个地方,首先要记住一个地方的味道。在中国这样一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家,这句话似乎显得更加有道理。而在现如今的多元文化环境下,一个城市熟悉的老味道却正在逐渐被遗忘。现在的孩子,相比冰糖葫芦,更爱吃哈根达斯;比起煎饼果子,更爱吃麦当劳。长此以往,那些熟悉的老味道还能吃在嘴里,留在记忆里?

传统美食的没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除了外来美食的涌入,更多的原因是阿大葱油饼这种情况:经营条件不达标,经营资金不足。以前的传统美食多是没有营业执照的。简单的,推个三轮车,架个油锅就开张了,有条件的经营者,在自家后院腾出一块地就成了个店面。以前没有营业执照,也没哪家出过“地沟油”事件,都是本着良心做生意,口碑都是靠食物的好坏赚来的,没口碑的自然就被淘汰了。

这些有着好口碑的传统美食经过一次次的变迁,艰难的生存了下来。但是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这些过去根本就不需要的,现在却成了必要条件,让它们中的许多面临着停业的危机。再加上本来就是小本生意,资金的缺乏更是成了阻碍传统美食发展的致命伤。想想那些传统美食,能有多少有十八街麻花、董氏煎饼的规模?屈指可数。高昂的房租、水电费、不断上涨的人工费,已经让这些传统美食捉襟见肘,更不要提扩大规模,寻求更大的发展。

内忧外患的压力下,使得很多“阿大葱油饼”停业了,然而阿大葱油饼却是幸运的。在监管部门的牵线和电商的大力帮助,这间有着三十年多历史的“老味道”又活过来了。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美食作坊都有这样的幸运,有很多因为各种原因再也不能开业,熟悉的老味道随着店铺的停业,也渐渐的淹没在历史中。

我们该拿什么拯救那些老味道?阿大葱油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传统美食和新兴电子商务的结合。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样的成功案例进行推广?顾客需要老味道来缅怀过去,传统美食需要新平台来重塑自我,电商需要传统美食赢得利润,社会更需要传统的美食文化继续传承。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更多的阿大葱油饼需要我们关注,更多的传统美食文化需要我们传承,愿阿大葱油饼不是个例,希望冰糖葫芦和煎饼果子始终是能尝到嘴里的老味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我们这一代的记忆中。

责任编辑:池青(QU0010)  作者:王东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