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体测“生死状”背后的学校体育窘境

2016-10-10 14:4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近日,天津一所高校在进行学生体质测试前,要求学生签订学校免责协议书,引起学生的不满,这则“学生体质测试要签‘生死状’”的新闻也在舆论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在媒体报道这件事之后,学校已经取消了与学生签订体质测试免责协议的决定。(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

事件风波似乎已经平息,但仍然给外界留下了几个巨大的问号:当体质测试成为了一种教学任务,学生测试如“上战场”,那么是不是已经偏离了它的初衷?学生参加体质测试成为了高危行为,谁该反思?学校又该如何真正发挥督促学生加强身体锻炼的本意?诸多问题的叠加,形成了一个病毒式的恶循环——每年都会有学生因为体质较差出现各种意外,然而体质测试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得不到重视,当体检还要签署“生死状”时,反映出的不仅是体测方式的荒谬,更多的是学生对体质测试的不重视,导致学校出此“下策”。

体质测试的初衷是唤起学生运动热情,增加学生体质。但在近年来施行的过程中,却呈现出严重走样的局面。一方面,是学校把学生体质测试视为高危行为,另一方面,测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弄虚作假行为。长此以往,就演化出了每年必定上演的体测争议,学生抱怨、敷衍;学校对造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等情况屡屡发生。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体质测试已经很难发挥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作用,很多学校也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也会有一次新生体质测试,每次校医院排队检查的学生确实很多,但真正通过体测了解自身身体情况的却很少。多数学生都将体质测试当作每年开学必须走的“过场”,至于这个测试的目的和效果几何,很少有人会去关心。每次上完体育课,进行过稍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后,很多人都出现不适症状。大一到大四,年级在增加,每年的体质却在不断下降。很多学生体检能够合格,可一到了真实的体育场上,却一个个像斗蔫了的公鸡。试问:这样的体检模式,还能测出真实的体质数据吗?

此外,由体质测试不达标、体测结果弄虚作假引发的意外并不少见。屡见不鲜的大学生长跑猝死的例子,非但没有引起学生群的警醒,反而被认为是一种偶发事件。学生不锻炼,体质不提高,学校自然也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质测试时可能发生的受伤甚至猝死的伤害,担惊受怕,久而久之,体质测试也就只能愈发强制化。

基于此,其实最应该反思的不应该是学校,而是学生。现在大学生体质越来越差,很少有自主运动的意识,通过强制性的政策来提高体育素质,挺符合当下现状。诸如体测“生死状”的推出,折射出的正是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意识弱化。

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而不是一种形式化的教学任务,对于学校来说,既要大力宣传体育运动的必要性,也要将每一次测试做到深入人心。当然,对于学生来说,身体是自己的,与其靠外部条件的强制规定,还不如自己动起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悟运动的有益价值。(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宋潇

新闻细读:大学生体测要签“生死状”背后的乱象

责任编辑:池青(QU0010)  作者:宋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