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布规定,要求在自治区范围内的所有公务接待一律禁止饮酒。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近两年,浙江、黑龙江、吉林、江苏、湖南、安徽等省份已出台公务接待“禁酒”规定。
众所周知,“酒桌办公”乃积弊。尤其是中午饮酒,酒气上头上脸,下午半天都会晕乎,打不起精神,更别谈工作了;更甚者饮酒过度,会乱办事。然而,来人办事,尤其是上级机关到下级检查指导工作,为了取得个好名次,一些领导往往热衷于在“招待”上下功夫。饮酒,也就成了必备的节目。为了规避不良影响,不惜进隐身会所,更在财务里玩上了猫腻。
尽管近两年反“四风”高压下,一些地方的 “酒桌办公”,有所收敛,但是也不难发现,这还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地方出台了“禁酒令”,也总会被种种由头攻破。究其原因,一是费用不是自己出,是公款;二是作风不实,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三是错误的政绩观,认为接待好了,政绩自然就上去了;四是监管不严、惩治力度不强,致使有人顶风违纪。
但是,笔者以为,治理“酒桌办公”,单位的“一把手”很重要。如果“一把手”自身做好表率,单位的领导班子或一般干部,就不会轻易打破规矩。不难发现,“酒桌文化”实质是“权力文化”,同一饭桌上,如果官位最大者发话“不准饮酒”,下属或旁人断然不敢造次。如若官位大者放开饮酒,或者发话让饮酒,饮酒的氛围自然“融洽”。
同时,还有一种现象,就是靠公款宴请,来与上级业务部门沟通,要资金、跑项目、争考核名次或谋取不当利益。这当然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喜好”有关。同样,这也与这些部门的“一把手”有着关联。如若,自身管得住自己,对下属管得严而又严,凡事都按规矩、程序办事,不幻想着得点“私利”,公款吃喝定然会少些。
尽管,出台公务接待“禁酒令”的各省份都明确提出,纪检监察机关是监督查处违法“禁酒令”行为的主要部门;但是,纪委也有局限性,比如,在平级机关如何去监督单位“一把手”,因为“一把手”的行踪并不是公开的,饭局是公还是私也不易确定,查处起来就更难一些。如若“一把手”饮酒贪杯,这就容易导致“禁酒令”成为废纸一张。
因此,整治“酒桌办公”,固然需要纪检监察机关的明察暗访、严厉打击,但是再严密的监管,也需要人的自我约束。尤其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一把手”,更应该认清形势,看清“酒桌办公”的本质,以身作则,多办好事、带好队伍,才是分内职责。千万别把权力从办公桌转战到酒桌,这终会害了自己。 (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杨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