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中国依靠创新带到发展,大力支持科研与生产一线结合以及整体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初显,“中国制造”开始结出累累硕果。尤其是在大型装备制造方面,以中国高铁、中国核电、工程机械等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品牌开始在世界制造业的舞台上不断惊艳亮相。
然而,在现实的生活里,所谓“外贸原单”、“出口反内销”、“原装进口”仍然是商家贩卖商品的噱头,“海外淘中国制造”也一度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热点。在许许多多的国人眼里,“出口产品比内销产品质量好”,“外国商品质量更高”的旧有观念一时间也很难得到全面扭转。
而在实际上,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的市场上,因为物美价廉、质量可靠收受到了外国民众的普遍欢迎。美国女记者萨拉•邦焦尔尼在其著作《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历险》里就以自己的家庭生活为蓝本写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人萨拉在2004年圣诞节忽然发现,“中国制造”充斥了她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她决定带领全家开始挑战一年不买中国产品的日子。全书按实践顺序讲述了这场有趣却又充满挫折的真实历险,最终在2006年的元旦,萨拉全家很高兴地与“中国制造”重修旧好。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有一部分消费品的安全指标比要国外高,中国商品的质量即使是在审查更为严格的美国也还是很靠谱的。在某些领域,甚至以我国为主承担国际标准的制定。与此同时,我国的消费品标准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和建立当中,其中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鞋类产品等行业的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0%以上。
当然,我国刚刚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主流标准也有一定的差异,某些产品的领域性、产业链标准相对不足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万事全靠车头带”,现在,“中国制造”正在加速向“中国质造”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谁掌握了行业的先进标准谁就拥有了主动权,抓住了市场先机。而且,也只有以先进标准引领产品的质量提升,才能倒逼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改善供给质量。
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坚持开放、创新不动摇,努力完善简政、监管、服务链条,鼓励和扶持一大批优质企业,激发活力,加快国内外标准的完全对接,积极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中去,早日实现内销、外销产品同线生产、同样标准、同样质量,让“先进标准”引领“中国质造动车组”加速跑,以增加中国本土品牌的活力和竞争力,全面提振消费者对于“中国制造”的信心,进而促进“中国质造”的可持续性和良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