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圆珠笔之问”让中国制造“尴尬了”

2016-11-24 09:1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中国能制造出火箭、飞船、卫星、原子弹、氢弹、洲际弹道导弹、驱逐舰、战斗机、高铁等,这让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感到无比的自豪。但是,中国却造不出圆珠笔头上的“圆珠”,很多人有可能不信,认为这绝对不可能!

2016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他透露了一个“秘密”:“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很多人可能就会问:“为什么我们造不出一个小小的笔头呢?”

我们往往忽略了身边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圆珠笔头里面有大学问,真做起来很不容易。就笔头的滚珠而言,中国并不缺乏生产能力,因为生产滚珠的碳化钨钢材极其普通,但让滚珠稳稳滚动却是个精细活儿,既做到书写流畅,又不漏油,这就要求笔头的硬度、开口大小、油槽位置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笔头的每个参数都要由计算机精确计算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003毫米。要造出书写流畅又不怕摔打的圆珠笔芯,就需要非常好的工业模具。在这方面,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其实,“圆珠笔之问”反映的是中国制造业结构不平衡的矛盾。一方面,中国制造在某些方面和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并驾齐驱,有的更是略胜一筹;另一方面,在一些生产民生领域,中国制造和他们的差距很大,核心技术只能依赖进口。目前,中国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大量的圆珠笔头的“圆珠”需要进口。这种尴尬的对比不得不让人提出“圆珠笔之问”。

要想扭转这一尴尬的局面,首先,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和多余的产能,集中力量攻克制约“中国制造”的精密加工问题,牢牢抓住这一主要矛盾,补齐中国制造的短板,实现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其次,加大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创新人才评价体制,引导和调整社会预期。最后,大力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钻研,宽容失败,完善专利保护制度,加大科研投入和支持力度。

中国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又有勤劳智慧的人民。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国必将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

责任编辑:池青(QU0010)  作者:魏海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