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35.8%的受访者想关闭朋友圈,其中19.7%的受访者正打算关闭朋友圈,13.8%的受访者曾经关闭过朋友圈,2.4%的受访者已经关闭朋友圈。64.2%的受访者不会关闭朋友圈。(7月26日 《中国青年报》)
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工具,微信朋友圈所产生的价值和作用,确实非同一般。微信朋友圈兴起之初,用户的体验大都是积极乐观的,尤其是相对封闭的社交网络的构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宣泄情感、表达观点的阵地。不过,随着朋友圈功能的不断丰富和多元化,如今的朋友圈被“过度开发和利用”,甚至引发了一些人的质疑和反感。
35.8%的受访者想关闭朋友圈,说明当前的朋友圈运行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今的朋友圈中,“朋友”的数量不断增多,这些“朋友”既有家人同事,也有客户、商家,可以说五花八门。朋友圈中的成员,早已不再局限于现实中的朋友,而是虚拟空间中的交际关系模式。我们所看到的朋友圈中,常常充斥了各种广告营销、心灵鸡汤、点赞索取等等。朋友圈逐渐沦为了一个充满功利色彩的名利场。
于是,在很多人的意识中,朋友圈已经缺失了“诗和远方”,取而代之的则是“眼前的苟且”。当朋友圈中的成员秉持功利化思维,朋友圈的功能和价值必然会不断演变退化,甚至完全沦为攫取一己私利的工具。即便没有功利化的现象存在,但由于缺乏规则意识和思维,例如所谓的生活经验、心灵鸡汤、寻人启事等,也会让朋友圈的权威和公信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形下,引发公众的反感,也是在所难免的。朋友圈具有公私双重属性,但当公众缺乏了公共意识,片面认为朋友圈就是个人的“自留地”,朋友圈变味只能成为必然。
正如社会学家夏学銮所言:“多元的时代主体决定多元的社会心态。”不过,多元化的社会心态面前,不能忽略和遗忘了公共意识的遵循。其实,微信朋友圈犹如一面光滑明亮的镜子,在这里可以窥探不同的社会心态,洞察朋友圈中公众个体的内心想法。炫富也好、炒作也罢,其背后表现出的,正是某些人在微信朋友圈中寻找个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没有给予朋友圈成员应有的尊重和体谅。假如,任由这种现象继续下去,微信朋友圈注定会变得更加乏味和无聊,对朋友圈的吐槽和质疑也会愈来愈多。
应该说,当公众缺乏正确的公私意识,混淆了公共场合与私人空间的界限,微信朋友圈只会“一地鸡毛”。不可否认,微信朋友圈具有一定的私密属性,但同时亦具有公共属性,应该恪守公共规则,避免对他人造成某种不适。由此,培养朋友圈中的公共规则意识,不断提升媒介素养和良知,才能让朋友圈最终找回正确的自我定位。(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刘建国)
新闻细读:35.8%受访者想关闭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