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忙碌碌、熙熙攘攘,就在一年一度中国传统节日“端午”结束之际,不管是铁路基本运行图调整后迎来的首一个小长假考验,抑或还是国民对上半年最后一个节日的留恋与不舍,当我们习惯了、疲惫了一贯持续地景点景区爆棚、客流全线飘红、道路处处拥堵各种见怪不怪的现象之时,细细品味、满满盘点,今年的端午还真与往年有些不同的味道。
这种味道,自然是除了饱受我们诟病每到传统节日除了“吃”还是吃以外,对于节日本身及其厚重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回归与重视。
从南方的“粽”文化、赛龙舟,到网上网下的诗歌会、唱山歌,越来越快捷便利的交通和沟通,让天南海北的人们不再因为道路、信息的阻隔而老死不相往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汨罗江边祭拜、屈原故里寻根,许多游客、观众的脚步、视觉不再匆匆,在融入感受原汁原味浓浓的当地端午节日气氛的同时,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温故而知新、认同与加深,这自然也包括我们的宝岛台湾。
节同宗,文同源。文化的基因让我们一脉相承、在传统回归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现在,并且对未来充满期待。无独有偶,端午假日恰逢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在老京张铁路——青龙桥火车站,身穿清代官服铁路小吏敲响了报站钟声,在车站月台上吆喝的小贩,往来拉客的黄包车夫的脚步…….,上演的一幕历史“穿越”,在唤起我们对于老京张铁路记忆和重温一百多年前中国人自主设计建设咱第一条铁路线路不屈民族精神的时候,让我们感到更加自豪和骄傲的则是,一百年后与青龙桥火车站和老京张铁路,比邻而建的京张高速铁路也正在渐入佳境。
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是总有规律可以寻觅。当我们早已经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一切发展与进步都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甚至都自居不知觉认为都是理所当然、乃至于麻木的时候,对于历史的回归和重温,抑或借用类似“端午”这样传统节日的契机,哪怕短暂的一次回眸,曾经走过的岁月沧桑与坎坷历程,未尝不是一次很好的启发,一种在继承中的创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火爆的“端午”节日、爆棚的文化追捧,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过时了、老掉牙了,而是这些文化种子根植、潜藏在我们每个人血脉与基因之中太久、太久了,现在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高举保护和珍藏的大旗,更亟待的则是唤醒与激发,看似微小却实实在在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