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出“做合格党员”的要求,“合格”是最低的标准,也是很高的要求。做合格党员,首要的是党性纯粹,在现实复杂环境的不断的考验和磨练中,祛除浊气、邪气、戾气,保持正气、锐气和清气,真正成为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党性纯粹,首先要有一颗公心,保持理想信念的纯正。庄子《逍遥游》中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描述,宋代理学家张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句,都是在提倡“天下为公”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高尚道德追求。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莫取。”纯粹的人,往往是心胸开阔、格局宏大的;纯粹的人,事事处处都会心系民生、公而忘私;纯粹的人,常常能够襟怀坦荡、淡看得失。相比起古代名儒贤士追逐的个人修身境界,共产党人自然有着更高的、共同的精神追求,这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党章的“魂”,也是党性的“根”。它是最纯净的,把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它又是最坚定的,经过了长期的、艰辛的实践探索,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之矢志不渝、接续奋斗。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共产党员只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高地,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格局和人生境界,就能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活力和奋斗动力,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矢志不移、开拓前进。
党性纯粹,必须有一身正气,保持做人做事的纯实。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正气,是一种坦荡的胸襟,充满正气,才能心底无私、公道正派;正气是一种坚韧的意志,充满正气,才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正气,是自古以来君子名士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人们津津乐道、尊敬赞赏的正义品格。正气,内发乎心,外显于行,只有做人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做事实实在在、兢兢业业,才能立得住、行得正、走得远。党章为党员干部规定了权力义务,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做人做事纯善实在,有敬畏,有原则,有戒惧,有底线;要求党员干部一切按党章规定去做,按党纪党规的要求去做,遇到诱惑不迷乱,遇到利益不贪占,遇到困难不推诿,遇到功劳不抢占。说到底,就是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形成共产党员高尚的人格品质。
党性纯粹,必须有一腔热血,保持为民情怀的纯挚。人民最可敬,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他们创造了物质财富;人民最可爱,只要你真心实意为他们服务,他们就真心实意支持你。与群众心相连、情相系,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当然的要求,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直写在党章十分重要的位置。共产党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与人民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这份深厚的感情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是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风范赢得的,是广大党员先进模范人物的奉献积累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中,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征程上,党员领导干部要担当起改革发展、改善民生的重任,就要倾注真情、倾献热情、倾洒血汗。常常问问自己,是不是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了首位?是不是真的对群众的疾苦感同身受?是不是为了群众的盼望和要求担当在前、披荆斩棘?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用纯挚的感情,换取群众的真心拥护。
党性纯粹,必须有一片匠魂,保持工作能力的纯熟。《搜神记》中记载了干将莫邪的故事。传说干将莫邪以铸铁剑,三月不成。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碳。”尽管如此,剑仍不成,莫邪以身投炉,终于铸成此剑,也就是古代十大名剑中的干将和莫邪剑。为了铸一把好剑,从原材料到冶炼到制作,融入了心血、汗水、智慧、甚至是生命,这就是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对事业的痴迷、对工作的尊重、对作品的负责,这正是共产党员在干事创业中所要追求的境界。当前正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头绪,“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就必须保持“匠心”“匠魂”,耐心、严谨、专注、敬业、创新,在各自不同的工作领域,不断追求新的进步,取得新的成就,用一项项细致入微的工作,扎扎实实奠定起党和人民事业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