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去火星去月球,为中国航天梦点赞

2016-04-26 12:02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中国首个航天日系列网评之二

提到“中国航天”,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点赞。的确,近些年中国的航天探索一直位于世界前列。我们不仅发射了“神舟”系列飞船,多次把中国人送进太空,又在谋划建设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天宫”空间站。不仅进行了多次“嫦娥”探月工程,更计划在4年后实现火星探测。

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一脸坚定地说:“如果有机会,我想去月球。”“火星对我来说有点儿远,月球还是可以的。”50岁的航天英雄杨利伟一边说,一边把自己也逗乐了。

中国把“航天日”定在4月24日,就是为了纪念46年前的这一天,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但其实中国航天事业至今已整整经历了60年。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就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

从“东方红”系列卫星到遥感、气象、广播通信等专业服务卫星,再到逐渐完善的北斗导航定位系统;从神舟载人飞船实现中国人的“飞天梦”到实现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太空行走、授课等任务;从“天宫”空间站与神舟飞船的交汇对接到“嫦娥”卫星对月球的探索,再到公布火星探索计划。

几十年来,中国航天就是这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对未来更长远的发展充满信心。中国航天60年,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让世人称赞,更缔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书写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为政治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航天事业是绝对的“高精尖”产业,对很多自然科学专业都有极强的要求,“牵一发动全身”的火箭、卫星等精密仪器的制造,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全方面的科技水平。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太空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更在于我国完备的航天人才梯队建设,满足了发展航天发展的技术要求。

航天事业也是投入大、风险高、影响广的产业,必须举全国之力才能实现突破,这就需要国家在政策法规、资源配置、协调调度等方面加以支持。同时航天事业也是一个国家在政治、军事、科技、经济等领域引领世界的代表产业。因此,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

目前世界对太空的探索,美国和俄罗斯处于领先,欧航局和中国紧随其后,世界大国在太空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西方国家对太空的称霸和主导,一度威胁到其它国家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的权利。而中国航天的崛起,尤其是我们成功实现的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工程,以及4年后将实现的火星探测,充分验证了发展才是硬道理。

按照“十三五”中国航天的发展计划,今年中国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明年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后年将发射“天和一号”空间站的核心舱,2022年发射“巡天号”光学舱,并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设。

足以预见那时的中国会引领世界航天的发展,中国也会进入世界航天俱乐部的第一集团,中国航天的前景灿烂而又光明。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突飞猛进,使世界的太空探索向多极化发展,也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起到了示范作用。

当然,太空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中国不可能只靠自己的力量探索太空,开放包容的中国,也欢迎与世界各国开展航天合作。据悉中国的空间站,已经为国际合作预留了一定的载荷和试验空间,等待着外国航天员。

正如杨利伟所说,中国不排斥和任何国家合作,包括美国。中国正在和联合国沟通,协商推动培养航天员等项目。因为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结束寿命,中国的空间站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太空里唯一的空间站,因此国际合作一定是大趋势,美国也无法避免。

在科幻电影和小说中,人类对宇宙的幻想是无限的,但实际上人类的太空探索也不过几十年,探寻宇宙的奥秘,是一项子孙后代都要一直延续的事业。中国航天的飞速发展,预示着世界对太空的研究,有了新鲜血液的加入,中国也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也更期待中国航天在宇宙间承担起更大的使命。(香山评论专职评论员 姜雪峰)

中国首个航天日系列网评之一:宇宙首位“中国来客”奏响航天日最强音

责任编辑:向浩(QU0015)  作者:姜雪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