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曾经在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指出,“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
谈起腐败,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生活腐化堕落等违法乱纪行为。然而,现实中还有这么一种现象:有的干部不贪、不占,不损公肥己,生活作风也没啥毛病,但工作上无所用心、无所作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混”日子。有的则认为,“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只要自己不贪、不拿,不干事就不会出事,事干多了风险也多,何不当个“太平官”?总之,这样的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工作不积极、不作为,甚至消极懈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庸官懒政的无良行为。
消极与腐败常常相伴而生。不作为是典型的消极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腐败。不作为,不干事,可能不会出事,看上去中规中矩,似乎也干净,人们往往见多不怪,习以为常,最多只看成是作风问题,对其非显性的危害后果,认识不足,也不予深究。其实,这种不作为的消极行为,如同潜伏在干部身上的可怕病毒,不但在慢慢侵蚀干部的免疫力与健康躯体,而且一旦传播开来,染之者众,就会损害公共利益,侵害党和政府的肌体,影响干部的形象。不作为的一大恶果,就是贻误发展良机,造成的损失往往无法挽回、难以弥补,最终严重影响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其后果而言,不作为必定误事、坏事,乃至坏了大事,其为害之烈,一点也不亚于那种违法乱纪的腐败,有时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现实中类似的教训,我们还少见吗?干部不作为,后患无穷,绝不能等闲视之。我们在反腐治贪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治庸治懒,针对干部不作为的消极现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干部积极履职的责任感。我们还应在制度安排上及时跟进,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依靠制度来铲除庸官懒政赖以存在的土壤,让那些不作为的庸者懒者下,让敢做善为的能者上。
总之,要对那些无所作为、浑浑噩噩的“不作为”干部加大问责力度,真正为广大党员干部戴上一道无形的“紧箍咒”,使其能够常有如履薄冰的自觉意识,才能让想做事、敢做事、做成事的干部大显身手,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局面,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必须厘清身份,清除特权思想,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践行“为官有为”的担当。只有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才会受到群众的爱戴,得到群众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