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各大高校又迎来游客参观高峰期,一些名校甚至变成旅游必去“景点”,不少学校为应对这一情况被迫采取“限客”措施。高校校园对外开放是否影响了自身正常教学?大学校门到底该不该向社会敞开?高校的开放属性又当如何维护?(4月12日《中国新闻网》)
春暖花开,正是旅游旺季,各大高校也成为很多人必去的“景点”,面对这样的局面,有人支持,认为高校旅游是对教育的崇拜,作为高校应该敞开大门,接纳公众,也有人认为游客到来,会导致学校资源紧张,更会增加学校管理难度,不赞成高校开放。
笔者认为,面对汹涌的游客,限客不失为一个有效之举,一味地拒之门外不仅不符合教育本义,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高校应该对外开放,但是管理必须跟上。
高校不仅承担着教育职能,是学习场所,也是文化场所,承载着文化传播服务社会的职能,这是高校的基本功能,到高校参观不仅可以接受知识熏陶,还是一种精神享受,如果仅仅将高校视为教育场所,作为学习的场地,拒绝对外开放,就显得过于狭隘。因此,开门办学不仅体现出教育的公开性、包容性,也是高校应该有的姿态和面貌。
可是很多时候,一些高校对外来游客严防死守,拒绝开放,将社会人员拒之门外,不仅大门禁闭,而且守卫层层设卡,导致公众可望不可即,这不仅有违教育本义,也是对公众需求的漠视。
不可否认,游客观光会对学校管理造成不小挑战,但是这并不是学校拒绝开放的理由,某种程度来说,这种挑战也是对高校管理和应对能力的一次考验,面对公众的旅游热情,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应对,而不是拒之门外。比如可以实施半开放,对游客参观规定时间,做到有限制地开放,或者制定应对预案,加强学校资源供给,减少游客影响。
再者,高校旅游只是季节性的,也就是说,如此集中的旅游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是短期行为,并不能成为高校拒绝开放的理由,只要措施得当,完全可以应对和化解,因此,作为高校因为游客爆满而拒绝开放是不妥的,只能说明高校社会意识的缺失,和应对自信的不足。
高校旅游势不可挡,也是教育的大势所趋,其实高校和其余景点没有什么区别,不妨借鉴景区的先进经验,与其拒之门外,不如开门迎客。高校开放,管理必须跟上,这不仅是对公众观光热情的尊重,也是对学生安全和利益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