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客运服务需求,中国铁路总公司决定开展“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年”活动。
供给侧改革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上的热词,更是面对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解决中国供需关系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等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知道,近一段时期以来,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正处于改革攻坚期的铁路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当然,单纯从供需关系的平衡来看,铁路客运并不能说存在“供大于求”的问题,特别是节假日旅客出行高峰,“一票难求”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广大旅客来说,出行已不再是简单的“走的了”,而是逐渐过渡到了“走的好”、“走的快”、“走的舒适”,更加注重出行的“质量”。
从这些方面看,铁路部门的“供给”与广大旅客的“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矛盾,这也可以理解为“供需错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铁路部门适时开展“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年”活动,将“供给侧改革”的第一刀动在与旅客关系最密切的“客运服务”上,也足以看出铁路部门想更好地服务旅客、适应市场需求、赢得市场竞争的决心。
“全面调整优化列车运行图、改善餐饮服务及商品供应、维护良好站车秩序、整治站车卫生环境、完善服务设施、改善服务态度”,无论是密织高铁网的同时增开中小城市、中西部及边远地区始发终到的普速列车,还是丰富站车餐饮品种,推出包子、馒头、三明治等低价食品,都是铁路在“供给侧”上出新招、推新品,而这说到底,都是为了能够向旅客提高更优质的服务,这些改革举措的最终受益者无疑将是我们每一位旅客。
“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做到两手结合、同步并行”,是针对“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给出的答案。而对于铁路来说,此次以“客运服务质量年”活动为主题的“供给侧”改革,要在提升服务质量、推出新的客运产品,做好服务旅客的“加法”,满足旅客大众化、多样性需求的同时,也要以此为契机,适时调整列车交路,革除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依附于铁路自身多年的一些陈规旧习,做好改革中的“减法”。
“客户最关心的是质量、服务和价值”。这项活动搞得成功与否、有没有成效,受益者是旅客,表决权也在旅客。也只有最大努力地满足了旅客的需求,才能赢得未来的运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