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下午,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话题,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她透露,关于社会广泛关注的大学生休学创业,教育部今年将正式发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弹性学制和休学创业等作出明确规定。(3月9日新华社电)
应该说,鼓励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这道“菜”,教育部设计的是“香甜可口”的。从宏观看上,既可以分流批量“高端”就业群体、活跃整个社会创业就业环境,也可以引导大学生们实现个性化发展、缓解毕业即“失业”的压力。从个体上看,既可以让部分大学生及早实现创业创新梦想、在学用互补互促中历练成长,也可以在人性化的制度环境中创业学习两不误、促使高校教育培养模式更贴近于社会实践。
菜是好菜,关键是要有料下锅。据智联招聘《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2013届、2014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分别只有2.3%与2.9%,尽管2015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上升到6.3%,但仍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20%-30%水平。更甚的是,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率只有10%,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30%。
就以上数据,并诸多现实案列可以发现,大学生即便是有了一个好的创新创业准入环境,倘若缺少了创业创新能力和具体有力的帮扶举措这两种“料”,到头来进入市场和社会,仍旧只能是被“猎杀”的对象,更别说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了。乃至更有甚者,会因为创新创业的失败,而血本无归、意志消沉,走向创业与学业的“双失败”。
既然教育部紧贴社会实际,富有前瞻性人性化地推出了鼓励大学生休学创业的政策,想必还是要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更加具体的帮扶举措上再动动脑筋。特别是要抓紧补上创业能力培养这一课,真正让好政策能够“有米可炊”,而最终做出一锅“香甜可口”的饭菜。
例如,是否要重点考虑一下,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设计,究竟该如何与学制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简单等同于几场讲座或几次实地学习?是否让高校充分利用其社会资源,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引进一些较为成熟的项目,帮助大学生们熟悉套路、掌握技能、积累信心?是否可以组建或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拟创新创业的大学生的项目或设想来一次“安全风险评估”和“技术指导把关”,进而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是否可以在资金启动周转、技术帮扶指导、信息汇集共享与创业成功奖励互动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帮助?
总之,大学生休学创业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毕竟,大学生从高中校门直接踏进了大学校门,人生和社会阅历并不丰富,创新创业都是一路陌生、从零起步,如果本领还很生疏、又无“贵人”相助,必定极易为无情的市场和充满危机的社会所“猎杀”。
因此,在推出好政策之后,还是要想一想“菜”设计好了、“锅”架上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具体帮扶举措这两种“主料”足不足、能不能做出一锅可口的“饭菜”?否则,“无料之炊”,只能遍布充满眼泪的创业失败,最终导致的只会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走进了“何必冒险?”的死胡同,好的政策成为了一纸空白的美好想象。
新闻细读:教育部:今年将对高校弹性学制和休学创业等作出明确规定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