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原本属于两个各自独立的教育类型,但在教育综合改革的推动下正逐渐走向融合。
2014年,在政府的统筹下,北京市启动了高校支持附中附小,以及高校参与小学体育美育教学计划两项重大教育改革,创新性地实现了高校与中小学的“联姻”,帮助中小学实现特色发展。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中,高等学校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通常是各司其职,中小学为高校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高校不断地接过“接力棒”,中途不会有太多的交叉部分。然而,在北京这次“高参小”的项目中,中小学实验课搬进了大学校园,大学教授给小学生当老师,这一桩桩变化正是我国教育资源创新利用的鲜活体现。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这个“创新”的时代,教育的发展改革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就我国的教育发展历史来看,以前主要以阶段性教育为主,有条件的受教育者再通过补习班等课外学习的途径,实现跨阶段、跨学科的多维度学习。
但现今的教育,正在由阶段性教育转为融合性教育,这就需要类似于北京“高参小”这一类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改革,加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融合,使中小学生可以接触到他们“未来”可能会接触到的课程类型,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全局观,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同样,融合性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高等学校教育资源的丰富和发展。高校教授在参与基础教育的过程当中,能丰富其教学体验,对其教育理念和思想的提升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高参小”是我国教育模式走向融合性教育的重要体现,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无疑,北京的“高参小”模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