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学雷锋”不该成为过去式

2016-03-04 15:2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3月5日就是“学雷锋”纪念日,(上海)市统计局昨天公布的《2016年市民学雷锋意愿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学雷锋”,近六成市民“怕惹事上身,好心没好报”,近五成“怕被人误解,遭人非议”,近四成“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外,自身能力不足、时间不够、意愿欠缺等也影响到学雷锋、做好人好事。(3月4日《新闻晨报》)

如果问,中国人的精神底色是什么,也许你不好回答,但当你在春运人海里看到帮行动困难者拎起行李的人,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看到为老弱妇幼主动让座的人,在拥堵的街头看到义务指挥交通、疏导车流的人,那时,会有一个名字从你心底脱口而出:雷锋!这便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底色。

也许这一生,我们很难达到雷锋同志那样的高度,但只要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凭着一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情之心,甘于奉献,终会赢得社会公众的掌声。但在今天,不知为何常有人陷入困惑:为什么很多人的精神追求大大弱化,甚至喊出学习雷锋精神过时了,要远离崇高。

其实,这就是有些人自身雷锋精神扎根不深,内心深处存在自我矛盾点与狭隘点:当坏事发生到自己身上,迫切需要雷锋精神的出现,而发生不到自己身上,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此,笔者提出疑问,学习雷锋精神真的过时了?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毒奶粉”、“地沟油”、“脏冰块”等事件的发生,让民众感叹诚信的缺失;2011年发生的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被车碾轧事件,更令不少国人怀疑是否出现了道德严重滑坡现象;而近几年频繁上演的“扶老人”被讹事件,更是呼唤雷锋精神的出现。所以,学习雷锋精神不仅不过时,而且正当时。

从另一角度看,如果心存善念之人对他人的恶劣行径选择避而远之,雷锋精神就会变得枯竭,到时寒心的就不止受害者,还会造成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土崩瓦解。当然,这是每一位中国公民最不希望看到的。道德危机面前,只有团结和互助才能让我们彼此温暖;只有伸出关爱和救助之手,才有利于将危机控制到最低。

面对他人的恶劣行径,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人为的“自我保护”,不得不说是一个国家精神层面上的悲楚。过度防范,不仅显得非理性,而且有违现代文明,更有悖于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现在,很多恶劣行径发生时,国人都在谴责不法之徒,少有人上前制止,但事后“好人”对受害者又能起到多少精神抚慰?好人乐于助人反惹事上身孤独无助后的心寒,又有谁能“温暖”?

每当社会上出现道德事件的拷问时,公众都迫切需要雷锋精神的出现。虽然拷问者见仁见智,但这更说明在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升社会道德和文明风尚的今天,雷锋精神的重要性。将雷锋精神传承下去,不是一句冰冷的口号,它的存在,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必要。

新闻细读:上海:近六成市民“怕惹事上身”不愿学雷锋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吴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