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忠的小店”可能是史上最短命的电商了。上线仅仅两个月,它的名字就消失在成千上万的卖家中。导致它消失的并非是惨淡的人气,事实上恰恰相反,是汹涌的舆论淹没了它。唐文忠的名片上写着吉林省敦化市市委书记的头衔,这位“一把手”在用电商加速推广当地特产时,索性把自己变成一张名片——用本名注册微店,在微信朋友圈卖力吆喝。从销量上看,唐文忠很可能发展成为一名当红的微商:小店开张不到一个月,他已经有28个分销商,又发展了80多个3级分销商。(3月2日《中国青年报》)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而当地作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点,市委书记带头注册开微店,确实具有很强的名片效应,在推广地方产品方面也发挥了难得的辐射力。不过,开微店毕竟不是开微博,其间涉及到具体的经济行为,也是一种看得见的市场活动,这种亲历亲为介入过深的举动,究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带头干”,还是“不务正业”的权力越界,厘清这个问题也有助于明确责权的边界,从而让权力的行为回到法治的轨道上来。
有了市委书记这个光鲜的标签,以及附在其上的权力资源,“唐文忠的小店”当然可以在短期内创造不俗的业绩——小店开张不到一个月,已经有28个分销商,又发展了80多个3级分销商。相比较而言,其他微商从业者,即使不遗余力的宣传,集中所有的精力都难忘其项背。何况书记从事微店只是兼职行为,如果没有特定的“朋友圈”,何以能创造商业的奇迹,说没有权力的因素影响,估计书记本人都难以置信。
同时,依据权力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来说,市委书记的角色就是制定决策,为市场参与者的经济活动创造条件。具体到电子商务上来说,就是要让每一个从事电子商务的从业者,都能享受到与“书记开店”一样的待遇,书记如何营销,如何获得优越的待遇,如何受到优质的服务,其他人都能获得同等的对待,那么才能在尊重市场的同时,激活每个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怕就怕,权力包办一切,既充当着裁判员又扮演着运动员,从而使自己成为市场行为之中,“最特殊的一个”。
众所周知的是,为了避免权力寻租等行为的产生,党纪政纪明确规定“公职人员不能经商办企业”,参与或者实施,就属于明显的违规行为并受到纪律的处罚。电商同样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有“经商办企业”的影子在里面,不能因为其初衷良善、目的正当,就忽略了其程序的非正义性。追问书记该不该开微店,是在社会进步之下,公众和舆论对法治的讨论,也是对如何进行权力约束的思考。
上线仅两个月的“书记微店”关门,尽管当地少了一个当红网店,也少了一个宣传的平台,然而却有了一次规范权力的行为,更有了一次厘清权力边界的深度思考。
“政府啥时候能学会不再卷起袖子赤膊上阵搞经济就好了。”“奉劝县长还是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即使想为土特产宣传,方法也绝不止开微店一个!”网友和舆论浇冷水的质疑,放在“凡事干部要带头”的年代里,是一件很难想像的事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公众已不再满足于表面现象,而更注重现象之后的本质,对权力的边界和作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持续的监督,并由之产生了强大的社会推力,促使权力实施者规范自身的行为,恪守规则不越位,不缺位,老老实实干好本位工作,扮好一个“守夜人”的角色,以此促进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