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至今,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亟待集聚新的发展动力。
近些年,经济增速开始放缓,除了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外,与我们自身的发展“红利”日渐弱化也有关系:首先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重。浙江为例,以全国1%的土地,承载了占全国5%的人口,产出了占全国7%的GDP。由于自然资源严重超载,浙江单位国土污染负荷和环境承载容量已无法支撑现有经济发展模式。此外,“人口红利”已悄然远去。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即便薪资不断提高,用工缺口仍然很大。
各种不利因素叠加,要想继续屹立于发展潮头,经济转型升级是不二的选择。说到底,是经济质量和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优化,就必须有充足的“动力源”。从浙江的实践看,打造特色小镇,其实就是在打造“动力源”。想想看,资源不足、环境承载压力重、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这一切,凭常规的经济发展模式,显然不行。靠什么去解决?靠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靠什么?靠的是人才。
尽管浙江是个经济大省,但人口素质与其地位极不匹配:低学历人口比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此,便使许多企业在转型面前陷于尴尬境地:优秀的创意和设计乏善可陈;即使从外面买进专利,因缺少大批能够掌控现代化设备的技能人才,而无法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一流的生产设备生产不出一流产品。
向人才要动力,向科技要动力,小镇做到了;让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增长与转型、生产与生态和谐共生,小镇做到了;解决产业层次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以高质量的GDP取代高增速的GDP,小镇做到了……特色小镇,促使经济发展的各种高端要素集聚如“反应堆”一样聚变出巨大能量。一句话,通过“特色小镇”这个“动力源”,浙江将增长动力从依靠外延投入为主、数量增长型的“规模红利”,转向内涵提升为主、质量增长型的“生产率红利”,让所有市场主体充分释放能量。
浙江打造了这么一大批强劲的动力源,发展后劲自然可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浙江的经验,是不是对各地都有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