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检疫人员正在销毁不合格进口乳品。新华社发
随着近年来进口牛奶纷纷进入国内市场,不论是电商还是超市牛奶货架,进口牛奶一路厮杀,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不过,记者发现国内外的牛奶保质期差异不小,国产牛奶的保质期短则3天、30天,最长有4个月、6个月,而进口牛奶保质期都在半年以上,甚至长达一年。(2月29日《北京青年报》)
据专家称,我国要求常温奶保质期在6个月以内,但对进口奶的保质期没有相关规定,属于模糊地带。又加上进口牛奶需要多种检测程序,需要耗费两至三个月的时间,而牛奶的黄金销售时间只有6个月左右。所以,这是进口牛奶不得不延长保质期的原因。笔者认为,仅仅因为销售期限的原因,就内外有别地延长保质期,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也凸显监管进口食品方面的缺位。
现行的食品安全法仅规定了进口商应当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境外出口商和购货者名称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并没有明确规定进口食品的保质期应该与其出口国内销的同等产品一致,或者与我国相同或类似产品一致。但没有明确规定,并不代表进口食品的保质期可以内外有别,或者与国内产品的保质期相差甚远。
进口牛奶之所以备受青睐,主要是消费者看重了其“进口”两字。通常来说,进口产品的原材料来源于出口国,生产加工在出口国进行,生产工艺或包装标准参照出口国的规定。这正是进口产品的应有之义,也是我国消费者抢购进口产品的主要原因。假使仅仅是从原产国进口原材料在国内加工销售,就不能认定为纯正的进口产品,就需要在包装上加以说明,否则就是欺诈行为。那么,如果与进口产品相同的产品在原产国的保质期较短,而出口到国内的保质期较长,又没有使用特殊的加工或包装条件,就构成对国内消费者的歧视。虽然这种歧视未必侵犯消费者的实体权利,但长久以来,必将失去消费者的信赖。
进一步而言,差别甚大的保质期,极有可能构成欺诈行为。正常情况下,产品放置的时间越长,其性状越会发生变化。如专家指出,一般而言,牛奶从第四个月开始,其物理性质将发生变化。蛋白质开始析出,油和水开始分离,牛奶的香气、风味、甜度、口感、颜色都开始下降,苦味和不愉快的气味开始上升。保质期达到一年的牛奶无论是蛋白质、钙都很难被吸收,活性氨基酸也都流失了,因此就失去了喝牛奶的意义。
假如消费者购买牛奶后保存到将近一年方才食用,给身体造成不适,商家就应承担赔偿责任。退一步说,如果有消费者将放置时间较长但尚在保质期内的产品提交检测后发现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产品标示不符,商家就构成欺诈行为。因为,在保质期内,厂家应对该产品质量符合有关标准或明示担保的质量条件负责。
总而言之,在进口牛奶保质期方面的差别化对待,既让商家承担声誉风险,更让其承担不可预测的法律风险。何况,进口牛奶虽然耗费了一定的检查运输时间,但却可以靠国内产品所不具备的销售速度和利润来弥补,而非将风险转移给消费者。据此,商家没有任何理由在进口牛奶的保质期方面实行差异巨大的策略。此外,监管部门也应主动发声,规范进口产品的保质期标示,避免外国产品“寿命长”现象的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