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核心主题,是“团聚”,网上有诗句说,“中国,每个家庭都在期待”。现代社会异地就业、外出求学和商旅人士数量不断增加,在外游子想借助春节回到家的怀抱的期望也越来越“浓”。铁路大动脉,尤其近年来融入国人生活的高铁运输,是完成春运最有力的运力支持与社会担当。
笔者一直以为,春节之“团聚”主题是一种“精神归属”的“物化实现”。铁路春运以满足、满意的强大运能和优质服务为“团聚”提供支持支撑之际,让这一年俗文化更多具备现代气质和坚实保障:“高铁改变生活”,“三个出行”常态化,最见此意。
先说“安全出行”——让“开往故乡的列车”一路平安。作为铁路总公司党组近年来鲜明提出、全路上下深入践行的春运“三个出行”目标之首,“安全出行”辅以“三点共识”和“三个重中之重”,成为铁路运输“压倒一切”的天职所在和“万无一失”的神圣意愿,视为维护人民群众出行利益与福祉的第一质量保障,广大干部职工对此心存敬畏,奉为铁律红线。这和年俗文化的核心与基本元素,如团聚、祈福、除旧、驱邪等,有着根本的一致性和最大相融性。
最为可贵是,针对冬季严寒和道路冰雪,尤其突发极端天气,铁路运输的全天候特性和对正点率的注重,使之具有其他运输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而逐步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全国高铁网,其快速与畅达、确定性与安全保障之长,更成为旅客春运回家首选。近年来,“回家”和“高铁”,已成为现代年俗不可分割的关键词。
再说“方便出行”——让开启新年的顺心之旅从选择铁路开始。出门,最大的民意是“一路顺风”,“方便出行”正合此意。民谣“三六九,往外走”,以朴素的数字认知梳理对“顺”的期盼。高铁时代世界一流的新设备、新技术、新举措、新理念,将这一期盼实化具化、细化优化,更“微化”为旅客快捷、便利的出行体验。如最受旅客推崇的“微服务”,以打造指尖上的便捷春运为时尚;如济南西站高铁品牌“泉馨驿站”,把“短暂而不失过程,简约而不失温馨”的服务理念落实为标准化、常态化、便捷化、人人能够分享的作业流程。
而更具革命意义的是,高铁沿线“同城化”现象快速发酵,相邻城市甚至只有十几、二十几分钟距离,且公交化开行,走亲串门郊游娱乐的传统年俗,与“一小时内生活圈”相融对接。这一“革命性”的运力支持,为年俗文化不断放大、改变、创新,厚植了强大时空条件。
三说“温馨出行”——让广大旅客“回家的感觉更好”。温馨是与春节最“搭”的氛围与感觉,铁路快速发展为营造这一氛围提供了最强运能。比如一家人“聚齐”吃年夜饭,是年俗之要。但过去中长途旅客要调休或提前放假才能赶在除夕到家;高铁普及后,平均压缩行程几近一天,使数以千万计的家庭如约“聚齐”;再如,今年春运将近3亿人次的铁路旅客中有60%选择网上购票,以轻松潇洒的“举手之劳”,解除了过去排队的烦恼。无不是高铁时代奉献社会的最大温馨。
温馨出行的另一亮点,就是老弱残疾等重点旅客和遭遇急难旅客在铁路窗口集中感受到社会的关切关爱。特别是“12306”客服中心和全线全路朋友圈在春运期间更强发力,使“掌上预约”服务工单、“站车接力”爱心传递等成为规范化、普惠式的作业流程;或如青岛站创立“旅客抱怨中心”,无不是以服务创新厚植民族美德于春运。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将事关千家万户,跨越千山万水的春运之旅打造成安全之旅、方便之旅、温馨之旅;以高铁效应厚植、创新传统年俗,让春节“团聚”这一精神归属物化为愉悦精神的行程,大有可为。
而进一步推动“三个出行”常态化,是铁路运输之本质属性所归,是铁路大动脉以“先行”作用创新生活方式的题中应用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