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市场化转型的中国铁路总公司(下简称“铁总”)终于拿到了“高铁定价权”。国家发改委近日宣布,从今年起,放开高铁动车票价,改由铁总自行定价,并给予铁总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和客流分布等因素实行一定的折扣票价的权力。
铁总终于拿到“高铁定价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已成大势的今天,铁总又向更高效率运行前进了一步,但在“市场定价在民意中差不多等于涨价”的现实语境中,考虑到高铁在运输序列中的特殊身份,市场价远非“涨价”那么简单,更加不会造成一般意义上“涨价影响公平”的命题。
在中国,铁路运输工具何其丰富,下有绿皮车,中有普快,上有高铁,价格也一字拉开,满足着不同消费能力群体的需求。一般意义上,铁路是公共产品,为所有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性决定了价格不能完全放开,需要在政府指导价的框架内运行,换句话说也要提供低价运输服务,让老百姓特别是购买能力弱的农民工出行方便。
普通铁路价格相对较低,但一味罔顾市场规律强调为社会兜底,也会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服务难以更新换代,铁路运输在保持公益性的大致前提下,引入更多市场手段是必然之举。
高铁是高端铁路运输工具,更多承担更快速度、更高品质运输服务的职责,高铁运行成本更加高昂,高铁使用人群消费水平相对较高,而目前高铁价位更多是行政意味,难以对接市场信息。高铁本身就是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正是有更高层次运输服务的要求,才有相对价格更高的高铁服务,就现有高铁运行而言,性价比超过运营成本承压的高铁服务,体现出差不多违背市场规律的低效率配置,一方面高铁服务满意度高,一方面高铁使用者消费空间更大,一方面铁总在高铁运行上长期亏损,用更多市场手段达成各方“利益共同点”是大势所趋。
在高铁服务上,铁总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和客流分布等因素自行定价,可能会涨价,但也有可能会降价,更多以市场信息为准绳,相对不够热门的线路也会降价,这样可以提高整个高铁系统的配置效率,善用更多市场手段,高铁在满足更大群体消费者的同时,实现扭转大面积亏损,也是更高意义上国计民生之道。
铁路系统的运输服务足够多元,社会公共产品的职能已有丰富承载手段,运行成本更高消费者承载力更强的高铁,实行市场价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必选,也是对国家和纳税人负责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