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国家托市粮的委托“保管员”,利益诱惑之下竟然成了监守自盗的“硕鼠”——记者日前在河南光山县调研采访获悉,当地一家粮油公司在收购、储存国家托市粮期间,用稻壳冒充小麦,以此“乾坤挪移”手法盗卖库存粮食。调查人员顺藤摸瓜发现,此前该公司已用伪造票据多次骗取国家购粮款和仓储保管费,涉案金额超千万元。(1月18日《经济参考报》)
一个承担国家粮食托市收购的企业,不仅没有帮助国家积极收购粮食,而且用稻壳冒充小麦,骗取国家粮食收购资金,从中牟利。这样的违法举动是难以容忍的。这些企业犹如老鼠,面对“大米”总是情有独钟,总是垂涎三尺。这也可以理解,毕竟这些企业都是社会化企业,都是为赚钱而存在的。问题在于,发现这些“老鼠”的最该是谁?
从这则报道看,发现“老鼠”的并非负有责任的猫儿,而是多管闲事的记者们。当肉眼凡胎的记者都能发现问题的时候,这至少说明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这些漏洞太明显了,连门外汉的记者都能发现。其二,监管部门是严重失职的,肉眼凡胎的记者都能发现,火眼金睛的监管部门为何不能发现?
这些用稻壳冒充小麦的“老鼠”是可恨的,等待他们的必将是严厉的处罚。但是我们查处了这些爱“大米”的“老鼠”之后,是不是也该思考一个问题:爱“大米”的真的只有“老鼠”吗?我们的那些“猫儿”是不是也爱上了“大米”?
涉及粮库腐败的案件不断发生。而每一起案件的发生往往都有着一个深深的背景,那就是内外勾结,那就是监守自盗,那就是所有环节都跟着吃了粮库里的“大米”。正是因为“猫儿”和“老鼠”成为了一家人,才让粮库里的粮食能够成为美味佳肴。
单就这起事件来看,这些负责托市收购的企业自己很难编织偌大的谎言。这是因为,对于托市收购粮食的企业来说,有着诸多的监管部门。按照国家的规定,从托市企业收购粮食、储存粮食、领取资金等等环节都有着严格的监管和审批。那么,当这些企业粮库里的粮食变成了稻壳的时候,这差距会是多么巨大?
稻壳和小麦能相同吗?小麦和稻壳的差距是巨大的,这个时候只要监管部门去抽查一下,去看一下,就能发现。按照有关规定,监管的“猫儿”需要对粮库里的粮食进行定期检查,还需要对粮食的存放进行监督。那么,我们的监管“猫儿”在抽查的时候,在监管的时候,真的就没有发现粮库里的小麦变成了稻壳?
这是很难让人相信的。对于用稻壳冒充小麦的事件,执法部门不能只是查处老鼠,还应该查查猫儿。看看是不是上演了“猫儿爱大米”?
正如这家企业,已经出现过类似的违法举动,何以还能成为托市企业?是不是“猫儿”在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