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列评论之二
在最近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化解房地产库存成为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会议指出,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96亿平方米,比10月末增加一千多万平方米,比一年前增加了1亿平方米,创下了历史新高。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日前联合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5—2016》显示,截至今年底,我国商品住房总库存预计达到39.96亿平方米。其中现房库存,即现房待售面积约4.26亿平方米,去化周期23个月;期房库存,即在建待售面积35.7亿平方米,需要4.5年来消化。
可见,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压力较大。再加上近些年许多地方房价过快上涨导致投资过热,积累了一定的问题,房地产业如何渡过难关引发广泛关注。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年,我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在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方面,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不能因为积累了问题,库存压力大,就完全否认房地产业。
面对房地产库存问题,我们既要看到压力,更要立足房地产业和社会的长远发展,积极寻求对策,让房地产业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房地产市场库存压力幸灾乐祸,无疑是夸大了问题,看低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缺乏智慧的表现。房地产市场不能过热,但也不能过冷,稳定的房地产市场,才是健康的,也是公众乐于见到的。去库存既是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需要,也能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还是推动社会治理的契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房地产市场把脉并开出了“药方”,围绕去库存提供的方案,内容实在,含金量十足。仔细分析这些措施可以发现,去库存并不是为了去库存而去库存,并不是仅仅为了解决卖房问题而采取措施,不是政府托市,而是将稳定房地产市场和解决社会问题、完善社会治理结合起来。去库存在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同时,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手笔。
去库存撬动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随着楼市去库存的推进,这根难啃的硬骨头有望加速攻克。房地产去库存坚定了地方政府实施户籍制度改革的决心,户籍的藩篱将会被一一拆除。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对住房的有效需求,既是去库存的举措,更满足了农民工进城的期待。去库存,对房地产市场发展和农民工转变身份都是利好。
去库存促进居住品质的提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强调的是住,而不是所有,对于一些中低收入群体而言,买房的压力较大,由于在户籍地有房,往往在工作地并没有买房需求。他们更期待的是能租好房。购租并举,用于出租的房子多了,租房市场质量提升了,等于给人数不菲的租房者提供了住房福利。满足租房者的住房需求,这样的去库存深得人心。值得一提的是,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这对租房的非户籍人口而言,算得上雪中送炭。公租房也去库存,体现了去库存对民生的呵护。
降价去库存是对房地产市场纠偏。一些地方房地产库存压力大,一个重要原因是,炒作风气浓厚,导致价格虚高,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至今仍罔顾市场规律,还像过去那样追求暴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降价,不是仅仅为了加快去库存,更是为了让房地产开发企业认识到,房地产企业跟其他企业一样,需要敬重市场规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这也是为了让房地产开发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此外,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既能满足居民的购房需求,也是为了让市场之手充分发挥作用。综合来看,房地产去库存,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得更稳。(千龙网评专职评论员 倪恒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