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顶岗实习”岂能异化为“生财捷径”

2015-12-21 15:1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记者近日在广东顺德和东莞两个地区采访时看到,在各制造企业生产线上频繁流动的工人中,除了农民工群体外,还有一个不被人了解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学生的身份,但却从事着与工人完全一样的工作,而且拿着可能还低于正常工人的薪水。他们就是由学校带队到这里参加“顶岗实习”的中专或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军。在珠三角,这些学生主要是在操作相对简单的电子厂顶岗。虽然没有官方的可靠数据,但据多方面的信息推测,目前在珠三角各类电子厂的生产线上大约有三成工人其实都是这些来顶岗实习的“学生工”。(12月21日《北京青年报》)

珠三角结构性用工荒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比如,东莞市中小企业局之前进行了一次调研,涉及东莞24个镇273家企业,结果显示,47.8%的企业存在短期性、临时性缺工情况,11.5%的企业长期缺工,东莞如此,珠三角其他地市也概莫能外吧。在用工紧张的现实语境下,劳动力成本自然是水涨船高,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剑走偏锋”,谋求“校企合作”以缓解用工“饥渴”。新闻中报道的在这些地方的车间内参加“顶岗实习”的中专或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军便可见一斑,而珠三角各类电子厂的生产线上大约有三成“学生工”,足以惊人。

职业学校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是国家允许的,但有严格规定。教育部、财政部曾于2001年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中明确了“不得安排一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实习单位应向实习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学校和实习单位不得扣发或拖欠学生的实习报酬”等内容。然而这两年,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渐渐变了味,主要呈现以下几种情形,值得警惕。

一是企业和学校之间已经形成了利益链条,很多学生一入学就被安排到这些企业去顶岗实习。媒体刚报道过的西安华中科技技师学院打着“锻炼学生对企业模式的了解”旗号安排一年级学生去东莞实习,而且一去就是三个月,过年也不能回来,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二是专业和实习岗位“驴头不对马嘴”,比如一些学习会计、计算机甚至美术、服装设计的学生也被安排到了电子厂的生产线上,又怎能增加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职业认同和有助于专业成长呢?三是舍近求远,不惜“孔雀东南飞”。内地的一些企业足够“丰富”,而一些学校却对家门口的企业“视而不见”,率领学生长途奔袭,如此吊诡怎能经得住拷问呢。四是令人咂舌的“人头费”值得追问。此前有媒体报道,江西南昌有企业急需招聘客服人员,经多方对比,准备向南昌女子职业学校招学生“顶岗实习”,却被学校开出的“每个学生1万元”的天价费吓了回去。而新闻里陈述的“现在的行情是每人10000元,最低的也低不过8000元”事实更是“公开的秘密”。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此高额的人头费支出,用工企业不会犯傻,只能从学生工的薪酬里克扣。

学生不是“唐僧肉”,本身的劳动不能受到任何动机不纯者的盘剥。然而,由于校企之间披着“顶岗实习”的外衣,规避了两者间的劳动关系,劳动监察部门一般情况下难以介入。在此情况下,有关主管部门必须站好岗,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须严格审批,并进行有效监督;同时,各地纪检监察部门也要进一步提高警觉,对举报线索要抓住不放,进行认真调查,让那些通过校企合作而疯狂敛财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不可否认,人口红利渐渐消失了,但即使如此,这些职业院校的学生们也不能被充当“廉价劳动力”。如果任由这种情形发展下去,学生们对自身的职业必将难以找到认同感,无法更好地进行价值呈现,而这对国家由“制造”向“智造”、“创造”的转变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责任编辑:向浩(QU0015)  作者:樊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