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把学生推向生产线是“饮鸩止渴”

2015-12-21 15:1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顺德和东莞是广东电子制造行业的两大聚集地。近几年来,“用工荒”的说法始终在珠三角回荡。北青报记者近日在这两个地区采访时看到,在各制造企业生产线上频繁流动的工人中,除了农民工群体外,还有一个不被人了解的特殊群体:由学校带队到这里参加“顶岗实习”的中专或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军。(12月21日《北京青年报》)

如何解决企业“用工荒”,不是一个新话题,却是一个大话题。按照常规的想法,企业要想留住员工,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改善他们的劳动环境。进一步来讲,一个企业要想长远发展,更需要培养员工的“工匠精神”,使其能够自觉地追求产品的完美。

但是时下的一些企业,却剑走偏锋,心浮气躁,热衷于和中专、技校等学校挂钩,给他们付上一大笔劳务中介费,让其打着“顶岗实习”的旗号,把学生送到工厂的流水线上,以每天工作10小时,每周至少工作6天的“行情”,大量使用“学生工”,来解决企业的“用工荒问题”。

至于工人的工资待遇有没有明显的提高,劳动环境有没有切实的改善,就暂且不论了。反正,因为农民工频繁流动所空缺出来的工作岗位,就由“学生工”来填充了。乍看起来,这似乎是一条解决用工荒不错的出路,但若仔细推敲的话,就会发现,企业大量使用学生工其实是在饮鸩止渴。

学生寒窗十几载,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绝对不是用繁重的劳动来换取廉价的报酬。至少,他们所渴望的工作岗位,能够给自己带来某种希望,能够看到一点美好的发展空间。而那些被大量使用的廉价的“学生工”,又怎么可能产生对企业的忠诚感和归属感,乃至形成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呢?六个月的“顶岗实习”,被欺骗的感觉,只能使他们对企业产生厌恶和不满。 

在这样的用工思维主导下,企业不要说能留住高端的技术人才,就是普通的一个熟练工,大概也难以留住了。“学生工”之所以常用常有,被一批又一批地送进工厂,无非是学校当局加以强迫和欺骗罢了。

作为校方,既然招收了这些学生,就应该保证人家有足够的学习时间,能切实地保证他们能够学到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而不是为了收取变相的劳务中介费,隐瞒真相,不考虑学生意愿,不论专业是否对口,迫不及待地把一些学习会计、计算机甚至美术、服装设计的学生也安排到电子厂的生产线上去“顶岗实习”。

在一个信息化时代里,学校如此不务正业,眼睛盯的只是钞票,只怕也是饮鸩止渴,早晚有一天,这些民办技校要被考生们用脚投票,要被抛弃,关门大吉也不是没有可能。生源一断,企业的用工荒将更加严重。中国制造的升级会更加艰巨。

责任编辑:向浩(QU0015)  作者:娄献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