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中山大学关于“草坪禁入”的规定招来部分师生的反对,同时引起社会热议。上周五,该校社会学教授王进带着学生到草坪上课,遭到学校保安的“驱赶”。12月11日,中山大学保卫处通过微博回应此事称:“校园不能成为随意嬉闹的公园和乐园,校园应该高雅有品位。”(12月15日《北京青年报》)
“草坪禁入”,在社会上是再平常不过,无论是公园游乐场,还是市府广场和小区,凡是有草坪的地方,几乎都能见到各种语气不同的提示牌,人们对其非但见怪不怪,并且早已习惯。因为中山大学出台“草坪禁入”规定,且有老师带着学生在校园草坪上课,招来保安驱赶,就引发校内校外对大学“草坪禁入”的热议,这似乎有些“小题大做”,更有中大老师把保安驱赶草坪上课师生的行为上升到“文化之争”,并认为“文化的分歧不能靠强制来解决,而只能靠沟通,先从有共识的地方开始。”其言下之意,似乎是说出台“草坪禁入”规定的决策者和执行规定的校保卫处与高校师生存在文化上的分歧甚至“差异”。尽管这话看似有些太过,然“草坪禁入”能够引起热议,其本身就足以说明并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
显然,无论大学校园的草坪还是社会其他部门单位的绿化草地,完全开放都会面临被不文明行为踩踏损毁甚至变成垃圾场的可能,但种植草坪的目的除了绿化和观赏之外,确也需要给社会和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等实实在在的服务,否者也就失去了种植草坪的实际意义。现实中更容易看到,一些公园长期开放的草坪大多“体无完肤”甚至垃圾遍地,而某些绿茵如画的草坪确实是被栅栏围起来“禁入”的结果,以至于在人们习惯思维中形成了“非彼即此”,保护草坪要么围起来或派人看守“闲人禁入”,要么就任由踩踏不闻不问。实际上这种“非彼即此”的管理思维既不局限于对草坪,更不仅仅存在于高校,社会上一些企业单位甚至某些政府部门对很多事物的管理也莫不如此,如果认为这些缺乏智慧含量的管理仅仅是文化上的分歧和差异未免有些片面,实际上是疲于用思维解决问题的惰性使然。
社会上一些单位出于智慧经验不足或“求主弃次”的考虑,选择类似这种简单原始的管理方式,也确实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明显效果。然作为高等学府,本身就是传授知识、解疑答惑和培养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场所,无论高校领导还是老师、学生,对待任何问题矛盾都必须善于用更科学的态度,不但要解决问题矛盾的表象,更要透过表象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矛盾的实质。中大“草坪禁入”引热议,实质上是解决问题矛盾的理念之争。中大“草坪禁入”的生硬规定和保安对草坪上课师生简单粗暴的驱赶,实际上是在完全沿用社会上类似简单的方式和手段,人们热议这种缺乏智慧含量却又出现在高等学府内的“草坪禁入”,实质上也是对大学教育理念僵化的一种忧虑和排斥,更希望高校能通过对校园草坪更充满科学智慧的管理,来向师生和社会展示高校更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从高校对草坪的科学管理中感受知识和智慧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大在“草坪禁入”的规定中,把对草坪的片面保护与学校的“高雅有品位”等同起来,这更值得商榷。以师生“禁入”作为管理手段,无论草坪如何绿茵如画都不能视同“高雅有品位”,相反,以充满智慧的管理,既能让师生在草坪上自由休闲和探讨知识,又能让草坪绿茵如画,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文明才是真正的“高雅有品位”,否者只能是徒具观赏性,草坪如此,高校何尝又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