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县域经济超香港"的水如何拧干

2015-12-11 15:2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Cgqg2VZqILuAbbsyAABZO_wEcfE845

多年来,地方GDP“增速高于全国、总量大于全国”的统计乱象引发公众质疑。近期,东北多地官员坦承,各地纷纷在给统计数字“挤水分”,并反思统计数据造假之弊。(12月11日新华网)

统计数据乱象,历来备受民众诟病。在网上流传的一份名为“中国十大最没用部门”的榜单里,统计局位列第二。折射的是,统计数据与民众真实感观之间有巨大落差。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绩效考核过于迷信数据,各种指标、各种比例、各种幅度,成为考量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官员的重要法宝。“指标高的说明工作好、增长快的说明力度大”,业绩量化,慢慢演变成业绩“数字化”。

在这根指挥棒下,不少政府官员慢慢患上了“数字病”。没有数据不成报告,没有数据不会汇报,记数据甚至成了某些官员的“必修课”。出于对“政绩”的追求,官员对各种数据自然高度敏感,什么样的数据可公布,什么样的数据是亮点,都要经过领导亲自审定。聪明一点的,就玩“偷换概念”,总量不行的拼人均,人均不行的拼增速,反正总要有那么几个数字能反映成绩。胆大一点的,直接来个“盖棺定论”,你报1000,我报2000;你报10%,我报15%。

领导“高度重视”,统计部门自然不敢“实事求是”。于是乎,“报多少?问领导。你说多少就多少!”“别人先报,我再参照。”各类统计怪事也就见怪不怪。更甚有者,为了“充分领会领导意图”,不是根据实际情况统计数据,而是根据既定数据歪曲事实。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地方出现“无收入来源空转财政收入”、“虚报项目撑大投资总额”的歪风邪气。

另外,由于统计部门长期“围着领导转”,把统计法律、统计业务抛在一旁,慢慢形成了“统计加估计”的思维依赖。大多数时候,都是“只有统计,没有调查,下级报来,我再加加。”表面上看,很多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但一无用处,既反映了不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更与广大民众的切身感受相差甚远。

其实,要想获得真实数据并非难事。在大数据运用已经铺天盖地的时代,阿里巴巴“一天912亿元销售额”数据即时可得,并且哪里是多少、哪样是多少一清二楚。一个企业尚能快速而精准地统计出来数据,我们强大的统计部门难道却不能?反思之下,方能知道我们的统计水分为何“屡挤不干”。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卢晓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