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县域经济超香港”是怎么造出来的?

2015-12-11 15:2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6352f0aa0cff94b5bfa8331cb33f5780

近期,东北多地官员坦承,各地纷纷在给统计数字“挤水分”,并反思统计数据造假之弊。“如果统计数据不失真,东北经济发展后劲今天不至于此。”吉林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振起认为,倘若依照各地汇报的产业成长性计算,东北一些县域经济规模都超过香港了。(12月11日《新京报》)

网络上有一则广为流传的笑话,请问一个统计学家,一个地理学家,一个长跑冠军在沙漠里迷了路,谁存活下来的几率最高?答案是统计学家,因为统计水分最多。统计数据造假,大家都心知肚明,否则社会上也不会流传出那么多有关统计造假的讽刺段子了。造假的数字干扰了宏观决策,国家对统计数据造假行为一直严厉打击,相继出台了《统计法》、《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又实行了全国统计联网直报制度,提高了统计造假的违法违纪成本。但这一次东北爆出的县域经济超过香港的统计笑话,无疑表明统计数据造假行为从未绝迹过。

统计造假屡禁不绝,最直接的冲动是扭曲的政绩观。“数字出官”已是各地通行的官场潜规则,这导致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为了追逐漂亮的政绩数据,美化经济指标,以便仕途升迁。所以,在统计数据中掺水,甚至有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强制要求统计部门改数据,进而形成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按照现在经济发展指标考核模式,基本上是在年初,上级给下级下达指标任务,有的指标任务下达得很不科学、非常不合理,脱离了实际情况。比如吉林省2015年设定的GDP增长目标是6.5%,比黑龙江和辽宁高0.5个百分点,但吉林省下辖市州的增长目标全部在7%以上,这意味着吉林省与下面的市州总有一方在目标任务设置上不科学。但是,下级的指标任务一旦没有完成,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轻则影响仕途发展和升迁,重则会被问责,这就逼得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分派的经济指标任务,不得不掺水,由此形成了“上级压下级,一级压一级,级级加码,马到成功;下层蒙上层,一层蒙一层,层层掺水,水到渠成”的恶性循环。

再者,虽然说“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的最大腐败”,但对统计造假的惩处并没有当成腐败行为来处理,使得统计造假的违法违纪成本太低,反过来纵容和助长了各地的统计造假之风。如果说统计数据掺入的水分不大,不太容易发现的话,那么县域经济超过香港,无异于公开说谎、造假。而且,这样的造假不可能是在一年之内成功的,而是长年累月造假的结果。但对于公开的统计造假现象,各地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当回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不了了之,最严重的也不过是给予无关痛痒的党纪政纪处分而已,很少有官员因为统计造假被双开。

因此,要挤干统计水分,就必须站在反腐的高度,拿出“打老虎”的勇气,提升法律对统计造假的处置力度。只要是参与统计造假的台前幕后人员,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而不是处分了之。另一方面,改革政绩考核标准,弱化经济考核指标,至少在目标任务设置上更要科学化,破除“数字出官”的魔咒。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