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天气寒冷,全市的血库总是明显告急。进入11月,北京开展了新一轮的无偿献血校园行活动,各所高校近千名大学生加入到“献血”主力大军。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北京十余所大学发现,各校针对学生的献血“鼓励政策”五花八门,单就各校献血补贴的金额一项,有的一次性营养补助800元,有的则仅有志愿时长录入。采访中也有学生质疑,这些“奖励”让自愿无偿献血的“无偿”二字变了些许味道。(2015年12月08日《北京青年报》)
提倡无偿献血,提倡的是一种社会风气,也提升的是社会力量,提高的是社会能量,增添社会美,增加社会温度,那么在无偿献血过程中,到底要不要奖励,这个问题似乎会有不同的答案,也会有不同的标准。
但是,无偿献血并不等于没有奖励,奖励也不一定就让“无偿”两个字变味,相反是激励,更是提升,也是凝聚力量。
其实,在无偿献血过程中,大家伸出的是友爱之手,也是援助之手,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们的义举,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一种能量,更需要呵护,这既是爱,也是社会的根本价值,爱和社会价值不去呵护,就会让爱得不到理解,让社会价值丢失。
献血过程中,每一位献血者都有付出,既是对身体的一种付出,也是对爱心的一种付出,而且在时间上也是付出,这种付出给予适当的补偿,给予适当的奖励,也没有错,反而是对无偿献血的最好推动,也是激发更多的人献血的一种力量。并不是阻力,相反却是最大的推动力。
当然,无偿献血与有偿献血是有区别的,有偿献血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且价值也是昂贵的,而提供的无偿献血,国家是给予一定的补偿的,这种补偿至于由谁来发,这些都有规定,当然谁组织谁应该出面对无偿献血者进行奖励,奖励就是让人人都认识到无偿献血的光荣,理解无偿献血的价值,不是用金钱衡量的。
不过,至于大家所说的标准不统一问题,这个要规范,要统一。一方面,无偿献血的标准要统一,不管是谁,献什么血是什么标准,献多少血是什么标准,都应该细化,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才能厘清事实,也消弭不同声音。另一方面,无偿献血的补贴由谁来发放更应该做到规范和统一,不能由组织者单一决定,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不同的标准,更有了你厚我薄,或者说不公平的问题。
如果是这样,“奖励”并不影响献血的“无偿”性,相反是对献血“无偿”性的一种激励,更是促进,让献血既有味道,也有力量,更有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