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莫让献血补贴违了献血初衷

2015-12-08 15:2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每逢天气寒冷,全市的血库总是明显告急。进入11月,北京开展了新一轮的无偿献血校园行活动,各所高校近千名大学生加入到“献血”主力大军。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北京十余所大学发现,各校针对学生的献血“鼓励政策”五花八门,单就各校献血补贴的金额一项,有的一次性营养补助800元,有的则仅有志愿时长录入。采访中也有学生质疑,这些“奖励”让自愿无偿献血的“无偿”二字变了些许味道。(12月8日《北京青年报》)

p35_b

“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献血一袋,救人一命”……这些印在献血车上的大红标语,折射的是无偿献血的初衷和本质——无偿献血是一种志愿行为、奉献行为、公益行为。也就是说,无偿献血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不求回报的。为了鼓励大家参加无偿献血,适当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无偿献血可免费用血,亦是善意,值得肯定。

但是,各所高校对献血发放额度不等的补贴,却引起学生的普遍质疑,应该引起警醒和反思。献血补贴能否起到激励作用?标准不一带来哪些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从积极意义看,发放一定的献血补贴,的确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这可以视作对无偿献血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从另一方面看,发放献血补贴也容易埋下“隐患”。

一是容易掩盖真正的志愿行为。普遍发放献血补贴,会让人们误以为大家是为了补贴而去献血。这种误解,对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也是极大的打击,让无偿献血越来越孤落。二是容易形成不好的惯性循环。志愿行为需要靠一种精神去传承、传递,而不是靠金钱去维持。试想,如果大家都形成了志愿献血领补贴的习惯,久而久之,哪一天取消了献血补贴,大家还会记得无偿献血吗?

而形式多样、标准不一的补贴,容易引发盲目攀比。所谓“民不患寡患不均”,同样是无偿献血,同样是奉献爱心,凭什么有的补贴高,有的补贴低?正如学生所质疑的,“同样都是血,还有贵有便宜的。”其实,别小看这一百八百的,这差距在无偿献血者心里,不是几百元钱,而是一种价值的认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制度歧视”。

对此,有学生提出,献血补贴能否统一标准。但是,统一了一校的标准,能统一多校的标准吗?统一了一地的标准,能统一全国的标准吗?看来,统一标准也不是什么好建议。

我们常说,“不忘初心,不违初衷。”献血补贴亦应如此。当激励不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献血补贴也就容易让无偿献血偏离初衷。因此,以什么样的形式才能起到持续的激励作用?定什么样的标准才不会让无偿献血“变了味”?这些,才是实施献血补贴应充分考虑的问题。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  作者:卢晓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