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清北毕业生七成进体制,职业选择也可“不拘一格”

2022-01-13 08:41 红网

来源标题:清北毕业生七成进体制,职业选择也可“不拘一格”

近日,清北发布了《2021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令人关注。清华大学毕业生7441人,近七成进了体制内。他们的职业首选当然是公务员,其次是教师和国企员工。去民营企业的只有26.8%。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也差不多。(1月9日 澎湃新闻)

作为国内领头的两所大学,其毕业生纷纷进体制,这引起了众人的热烈讨论。有人戏称,“归来仍是编制”;有人认为,清北毕业生七成进体制,这会加剧体制内的内卷化;也有人争论,清北毕业生不做科研,转而投奔体制,这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

然而,归根结底,这只是一次职业选择。疫情之下,许多毕业生为了规避风险,选择更加稳妥的工作,这无可厚非;况且,在体制内工作照样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他们的知识储备、理论视野、能力素质更有利于体制内工作的落地落实;在大数据时代,技术水平较高的清北毕业生更有利于促进智能化、现代化。从长远看,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也会为体制内工作的治理创新提供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人们如今惊讶于清北毕业生七成进体制,几年前也同样愤恨于北大学生卖猪肉、清华学子回乡种地等就业选择,这反映出根植于民众心中的“名校期待”。高学历、高级知识分子,尤其是科研类的高端专业人才,就应该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或者专心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贡献力量。当他们的选择与人们的期望违背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被欺骗”“被敷衍”的感觉,于是“大材小用”“人才流失”“教育悲哀”等带着偏见和悲情色彩的定义便不绝于耳、甚嚣尘上。

事实上,当褪去“清北”“985”之类的名校光环后,这些毕业生也仅仅是万千毕业生的一员。他们有人选择出国留学,继续自己的学业;有人选择从事科研,将心力投入到实验室里;也有人选择事业单位,谋求稳定与安逸。种种就业选择不应过分解读,更不应遭到谩骂。龚自珍曾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今看来,不仅工作选人要“不拘一格”,人选工作也可以“不拘一格”。如果名校毕业生按照社会大众的期待去选择工作,那么北大卖猪肉的陆步轩也不会写下年销售额18亿的奇迹。

只要他们选择了这个职业,并且在这个岗位上不断奋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那么,他们就不算失败,也不应受到苛责。或许,当关注点从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转到他们在这个职业上做了什么,人们就会对名校毕业生的选择多些理解,少些解读。

当然,清北毕业生的就业趋向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问题。高端人才集中于体制内会带来人才分布不均、体制内内卷化严重等困扰。在未来,需要更多着手的是完善就业体系,让高端人才有更多流向,让人才红利均匀分布于社会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作者:张晶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