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舌尖上的浪费与拮据

2020-08-15 00:24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舌尖上的浪费与拮据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说,“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即执政者要以民人为重,而民人又以“食”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也就是说,解决好食物的供应,让百姓衣食无忧,是为政者的首要任务,也是维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既然吃饱饭是“天之天”上的大事,中国人见面时的问候语,也就浓缩成了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您吃了吗”。

许是受“民以食为天”这一古训的影响,无论是在小城镇,还是在大都市,最繁华的地段或街区,都以高大上的饭店或美食街而闻名。所以,只要大饭店或小餐馆的生意能做下去,也就预示着这里的经济发展是正常的。可以说,餐饮业是市场前景好坏的晴雨表,如若从业者惨淡经营,或许就是市场衰颓的前奏了。

近年来,国内的餐饮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普通人“下馆子”也实实在在地成了“家常便饭”。亲戚朋友、同学同乡,时不时地就聚个餐,吃顿饭,人们洽谈生意谋求合作,也多会在饭桌上进行。这一方面证明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有了提高,去饭店吃顿饭已不再需要掂量来掂量去了。另一方面,这也是人们转变观念的一种体现。在饭店吃饭,不仅可以品尝一道道美味佳肴,而且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与合作伙伴、亲戚朋友的沟通交流上,比起消费账单上的数字,达成的合作意向或情感收益还是颇为可观的,时间的性价比也会提高很多。即便是没有丝毫功利目的的吃饭,比如我们经常在小餐馆里看到的三四人一桌的食客,可能就是一家人在用餐,大家忙活了一天,都不想做饭,于是下个馆子,炒两三个菜,烤几个串儿,再要几瓶啤酒,一家人就那么随意地吃着喝着,这样的场景也是其乐融融的。

不过,随着这种一高兴就下馆子的情形一同出现的,是餐桌上的浪费现象,有时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一般情况下,家庭的聚会是能做到量“饭量”而行的,点餐也比较有数,吃不了还可以“兜着走”。而在“请客”的情况下,有时候就会出现剩下的比吃了的还要多的情况。这倒不是因为“做东的”主人过高地估计了客人的饭量,而可能是一种讲面子的心理使然,假如点的菜品少了,就会显得主人不够热情,所以宁可酒桌上的饭菜浪费了,也不能让客人觉得主人小气。这一点,在招待国际友人时同样存在。

日本考古学者宫本一夫在《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 夏王朝》一书中,说到与中国人一起进行联合考古时,“中方把我们当客人招待”,这客人的待遇就有饮食方面的,“中国学者们平时并不讲究饮食,在接待外国学者时,却一定要准备相当规格的饭菜。”宫本先生将其归结为“关系着中国人的面子”,饮食与面子的问题由此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婚宴上的浪费也是惊人的。通常来说,婚宴上的菜单有讲究,为图个吉利,上几个菜几碗汤,丝毫不能马虎,这样,最后的杯盘狼藉也就在预料之中了。据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每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则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551万人,他们充其量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这样的社会状况,决定了我们决不允许随心所欲地糟蹋属于整个社会财富的粮食及其他各种食材。

餐桌上的浪费现象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前几年有人提倡“光盘行动”,希望人们在饭店点餐时能做到量“饭量”而行,尽量不剩菜剩饭,实在吃不了,也可以打包回家第二顿再吃。有些饭店也提醒客人“菜量已足,不够了再点”,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学校食堂里学生的浪费,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学生因挑食而浪费饭菜,有的是因饭菜难吃导致难以下咽。在惩贪反腐的大环境下,遏制公款吃喝也明显见效,如果“谁吃谁花钱”能真正成为一种习惯,“舌尖上的腐败”就可望被连根拔除。

中国自古就有敬天畏地的传统,二月二“龙抬头”,是祭祀 “重农桑,务耕田”的伏羲氏的民间节日,皇帝也要举行“耕籍礼”,亲耕田地,以示对农事的重视,这大概也是“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的体现吧。在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里,不误农时是仁政的表现,不浪费粮食,则既是对农民“粒粒皆辛苦”的尊重,也是对大自然馈赠的一种感恩。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我们的农副产品已经极大地丰富,今人的生活中,也早已不再是靠天吃饭的时代。但在现在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的脑海里,依然保留着童年或青壮年时期物质匮乏年代的记忆,那种时不时袭来的饥饿感及对美食的渴望依然记忆犹新,那种“舌尖上的拮据”的日子仿如在目前。吃饱饭的好日子刚刚开始,对食物的无节制浪费,既是暴殄天物,也是对农民“汗滴禾下土”之辛劳的不尊重。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厉行节约粮食,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责任编辑:冯翀(QZ0019)作者:马建红(法学博士)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