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北京“张泉模式”是乡村振兴必由之路

2018-12-31 17:02 千龙网

20180710180007

图为张泉村村口外景。张泉村委会供图 千龙网发

不到两年,北京市密云区深山区张泉村所有年人均收入低于11160元的村民,全部提前“脱低”。张泉村54户106人实现“脱低”而不“返低”,不仅对全国当前的扶贫攻坚有重大借鉴意义,还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打造了一个美丽乡村“张泉模式”。

张泉村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镇西北部,距离北京市区100多公里,距密云城区约40公里,地处锥峰山西麓峡谷,属“两限一禁”深山区。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上看,张泉村既不能靠山区开发致富,附近也没有炙手可热的旅游资源可依靠。

从村民结构上来分析,截至2016年11月底,北京市张泉村全村84户中就有54户是低收入户,低收入户占64.2%,并且人口老龄化,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尤其是该村还有24位残疾人,残疾人口占低收入人口的22.6%。在很多人看来,张泉村“脱低”难度太大,这十多年来所有派驻张泉村的“第一书记”也都铩羽而归,甚至张泉村老百姓都把“第一书记”戏称为“镀金书记”。

而今,北京工业大学派驻的“第一书记”带领张泉村两委班子和群众,奇迹般地陆续实现全村“脱低”目标。这首先靠张泉村建在老百姓心中、家里和轮椅上的“温度计”式党建,凝聚了党心,提升了领导力,赢得了民心,把涣散的党组织建成了攻坚克难的堡垒,把一盘散沙的农民拧成了一根绳子,大家有劲往一处使,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脱低”事半功倍。

农民靠个体生产,很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脱颖而出,而村民抱团发展村集体经济,则能形成细水长流的“蓄水池”。张泉村创立了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把十分有限的农业资源集中起来,“借船出海”走创意农业和精深加工之路,并就地取材建民宿,将一产、二产、三产和互联网融合,既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又提高了农民抵御“靠天吃饭”风险的能力。这种集体经济让全体村民成为股民,形成了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广大农民尤其是低收入小农户实实在在分享集体发展成果。

诚然,张泉村的快速“脱低”离不开各方社会力量的帮扶。自从2016年11月底北京工业大学与张泉村签约对口帮扶以来,该校党委不仅迅速建立“第一书记打头阵,全校力量做后盾”的帮扶机制,还动员高校“朋友圈”资源,扶低、扶志、扶智,这3个层面都一一精准扶到农民家庭,真正“授人以渔”,挖掉百姓奔小康的“绊脚石”。

目前,张泉村两委班子年龄偏大,也面临着后续人才紧张的问题。其实,乡村振兴的归根究底还是人才的振兴。北京是一个人才荟萃的地方,相关部门只要想方设法支持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构建“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教育培训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农村“人才荒”的尴尬局面。

全国各地的乡村人才振兴,也可以借鉴北京“张泉模式”,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建立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业创新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发挥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创业创新带头作用。

同时,全国各地政府部门要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金融、互联网等领域专业人才及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退役军人等群体返乡下乡,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一支新兴力量。他们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发展特色民宿、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与当地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走共同富裕道路,真正实现国家层面的乡村振兴。(于振华)

责任编辑:巢晶(QN0034)作者:于振华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