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香山评论] 莫让扶贫产业“人情风”蚕食群众“获得感”

2018-11-01 14:35 千龙网

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扶贫产业正给贫困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在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刮起了“人情风”:一些瓜果养殖等特色产业,存在“人情送礼”行为;部分地方以“人情”或者帮助扩大品牌的名义,向前来学习、考察、调研的工作人员赠送“扶贫特色产品”。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事之道,这很正常。然而,当这样的“道”应用到了扶贫领域,却变了味。在“轻量化”的扶贫产业中,送礼成为了常态,前来学习、观摩、考察,作为“主人”总得表示一下,日积月累,就不简单了,结果,扶贫产业刮起“人情风”,让扶贫产业成果被蚕食。

“剩余1000斤左右的茶叶,不是没人要,而是被作为‘人情往来’送掉了”一些扶贫产业负责人抱怨现在人情消费着实吃不消,作为“东道主”总是要送礼来“表示”一下,而这种现象大家都在叫苦连天,却又好像乐此不疲。一方面,在我们传统文化里,非常看重人情世故,讲究礼尚往来,你来我往,人情负担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实属无奈之举,一些领导虽然给出某种各种明示暗示,让基层干部不得不有所表示,倘若没点表示的话,很容易得罪相关部门,以后在扶贫项目配套和支持上可能会遇到麻烦,不如花点小钱送点土特产。如此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礼越送越大,越送越穷。

即使说送扶贫产品也有另一层考量,就是想借此机会宣传当地的产品,为扩大市场做推广,但是靠“送礼”这种创业做法,并不能扶贫产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倘若领导干部考察扶贫产业时,如果觉得当地的农产品很好,可以自己花钱购买,或者帮忙找销路,这才是真正帮助当地宣传、帮助农民增收。扶贫产业在送礼的“人情风”下沦为送礼的“黄金档”,不禁令人唏嘘。

作为扶贫产业负责人,应该将精力放在练好基本内功上,只有把产品做好,才会有好口碑,而不是一味地曲意逢迎,企图通过送礼来打响品牌市场,另一方面,作为前来考察的领导干部更应该以身作则,切不可抱有“土特产不值钱,吃点拿点也没人知道”的侥幸心理,否则很容易沾染吃拿卡要的恶习。

扶贫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不能让“卖人情”这种行为影响干群关系,甚至蚕食群众的利益,成为扶贫路上的“拦路虎”。真正地让贫困人员过上好日子,我们的干部才能心安,否则扶贫产业“人情风”,只能让扶贫惠民大打折扣。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作者:曹瑞晓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