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香山评论] 干部的“职业倦怠症”需及早治愈

2018-08-24 14:58 千龙网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一次培训。在分小组讨论环节,有一名中年干部的发言之坦诚,令人印象深刻。他表示,自己在同一个单位同一个科室工作了十几年,尽管早已成为所在岗位“行家里手”,每年检查考核也都能顺利通过,但面对毫无“新鲜感”的工作,总想做点什么,却总“提不起精神”,常常觉得“没意思”“心累”。

他所描述的工作状态,与心理学中“职业倦怠症”十分吻合。这种“症状”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情感、精神与体能上入不敷出、身心俱疲的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心累”。重复的工作内容、较大的工作压力以及长时间难以解决的个人晋升、心理焦虑等问题,容易让人对工作产生厌倦、烦躁之感。

在机关单位,有这种“症状”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有的干部工作没几年就开始“干一行、恨一行”。“职业倦怠症”最终在工作中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硬撑死扛”型。面对新人的不断涌现,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出于强烈的事业心和对自我近乎苛刻的要求,对待工作大包大揽、亲力亲为,终年加班加点,一旦结果不尽人意,极易身心俱疲、就此消沉;一种是“佛系麻木”型。眼看着已经“上不去”了,索性只着眼于自己那块“熟的不能再熟”的“责任田”,坚决不接手任何其他事情,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提前退休。看似落的清闲、宠辱不惊,实则碌碌无为、内心空虚。

无论是哪一种表现,“职业倦怠症”产生的负面影响都不容小觑。它不仅不利于干部个人的身心健康、进步成长,更容易影响整个单位工作效率、干事氛围。中年或中层干部虽然少了许多年轻时敢闯敢拼的劲头,但还远未到“看破红尘”“宠辱不惊”的程度。倘若就此整日暮气沉沉、毫无干劲,于自己于工作都百害而无一利。

当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初露端倪时,往往是解决的最佳时机。干部的“职业倦怠症”亦是如此,需及早干预、及早“治愈”。

一方面,注重自我调节,“自愈”是关键。要学会转换思维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沉下心来发现可创新、可改进、可完善的环节,力求在原本熟悉的领域做出更新、更好的成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勇于走出“舒适区”,通过调整工作岗位,到基层一线、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更具挑战性、更加“吃劲”的岗位上去;提高自我抗压能力,正视工作中的失败与挫折;适当地休假,缓解精神压力,并多与家人、朋友沟通,舒缓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适量的运动、充足的睡眠。

另一方面,必要的人文关怀亦不可少。“良言一句三冬暖”,对待“职业倦怠”症状明显的干部,领导与同事不能简单地视作“闹情绪”“不在状态”而不管不问,“冷处理”,要主动关心关爱。与领导的谈心谈话、与同事的聊天沟通,往往能让他们获得莫大的激励与温暖。此外,在干部管理的制度制定上,多一些“有温度”的内容。当下许多地区都已制定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实施意见、办法,其中对关注心理健康、丰富文体生活,减少不必要的加班、落实年休假制度等都做了十分明确的规定。相信这些体现“厚爱”的举措一旦落实好,必将让更多的干部受到激励,以更有劲的状态、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作者:张小草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