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依靠人才兴“三农”

2018-07-06 17:50 央广网

来源标题:依靠人才兴“三农”

央广网北京7月2日消息(记者韩晓 石家庄台刘英志)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句话,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强调并有一系列高瞻远瞩的论述。而这种气象阔大的人才观早在他在河北正定工作时就已经逐渐形成了。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在正定工作的三年时间里,他制定了家喻户晓的“人才九条”,为当地农业发展储备了雄厚的攻坚力量。30多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未变,他提出,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而这种思想,也指引着我国农业朝着更加科技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下午2点,在苹乐面粉机械集团的加工厂里机器轰鸣,90后研发工程师张保伟正和同事们忙碌着。张保伟毕业于河南工业大学,今年28岁了。大四下半学期,他就来到苹乐面粉机械集团实习工作了。虽然走起路来蹦蹦跳跳,还像个在校生,但说起自己的专业,张保伟却头头是道:

张保伟:来到这个企业,首先是因为专业对口,我在大学学的理论知识都能得到锻炼。对于自身来说,自己的能力逐步升高,感觉对个人发展挺有利的。

张保伟所在的苹乐面粉机械集团位于河北省正定县,是一家专门生产面粉加工机械的公司。现如今,这里的研发技术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位居前列。发展技术需要人才的支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集团为来到这里的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像张保伟这样的应届毕业生,一旦参加工作,企业就会为他们准备住房,解决他们“留下来”的后顾之忧。

张保伟:大学生毕业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住房。这个企业有住房福利待遇,会提供在县城或者市区的住房。所以住房方面没有后顾之忧。自己也能在这里沉下心来。

尊重人才,方能发展,这是苹乐集团一直赞许的信条。这样的道理,苹乐集团董事长李建军早在开厂的时候就有所耳闻了。1983年,他的事业才刚刚起步,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报道,名为《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里面说,凡是来正定的科技人员,都可以享受9个待遇,比如每搞成一个项目,利润按比例分成或付一次性总报酬;为调入人才建“人才楼”“招贤馆”等。这种大胆招揽人才的做法,让他很受震动,也促成他来到正定这个不知名的小县城创业。这则报道真正的起草者,正是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

李建军:我觉得那个时候国内有这种思想人恐怕很少,当时这个政策吸引了不少人才到这里来。这篇报道写得非常清楚,我觉得当时这个思想非常先进。

有了好的发展环境,李建军的面粉机械工厂发展很快。发展中,他尝到了人才引进的甜头,更把引进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现在,他已经和郑州粮食学院签订了协议,制定了培养计划,让学院的学生来他的企业学习、实习、就业。对于愿意来到企业的人才,总是给予最好的发展平台。

李建军:学生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一是能就业,二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他们待遇稍微高点,给点住房各方面的优惠补贴,这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有他们能干的事,就能发挥自身的作用。人家在企业里工作能看到自己有前途,能把自己想做的事做成,这是企业吸引人才最重要的一点,不单纯是优厚的待遇,待遇很重要,但不是唯一。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人才、优待人才的做法,为苹乐集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苹乐集团的只是以习近平人才观为指引,重视农村人才队伍引进的一个案例。受益于习近平人才观的又何止苹乐集团一个企业。

1983年,正定籍学生祁立广正在河北农业大学上学,一封家乡县委书记习近平写给同学们的信改变了他的人生选择。回忆起当年,祁立广仍然感觉心潮澎湃。

祁立广:我当时在河北农业大学学习,有51名正定籍的同学,总书记听说以后就给我们写信,鼓励我们刻苦学习,建设祖国、建设家乡,也是在总书记的感召下,毕业以后我回到了正定。回来以后我一直在基层从事农业工作,不敢说自己有多少贡献,但能起一些带动作用。

弹指一挥间,30多年过去了,祁立广对于自己当年的选择有着掩饰不住的自信和自豪。因为第一批人才的回归,确实为正定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在,已经成为了正定县农工委副书记的祁立广总是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而对于农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他也格外重视。

在正定县燕云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黄永强围在机器旁边,和前来讨教的同行讨论桑茶加工。在当地,黄永强种植桑树和加工桑茶的手艺很是出名,只要说起和桑树有关的一切,他总是说的停不下来。

黄永强:这个芽可以做菜,也可以做茶,叶子也能做茶,割了以后还可以做成饲料,喂鸡喂猪。

别看现在黄永强说的头头是道,但就在5年前,对于桑树的种植和加工,他还算半个门外汉。这两年,他参加了正定县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专门针对桑产业进行深入学习。

黄永强:每次上课都是学习和现场观摩共同进行,先讲一些知识,然后到现场,看这种产业会有什么效果?再比如农机,举个例子介绍花生收割机,整体收获效果会怎么样?和人工对比有什么就是先进之处,这样进行教育。我感觉主要的亮点在这。

从2016年至今,黄永强已经参加了3次培训,每次他都感觉受益良多。在培训课程上,他学到了更多的市场知识,也开始试着发展桑茶加工,没想到效益十分明显。

黄永强:我们当时只知道种植桑树,做饲料,后来才知道,用桑叶能做很多,比如做菜、做茶,然后果实还能加工成饮品和酒之类的,后续的产品也特别多。这一块做起来以后,效益翻了一番。

自己的生意做好了,黄永强也没有忘记帮助身边的人。现在,他也加入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宣传当中,不仅对自己的同行有问必答,还开办了小型的培训课堂,帮助大家认识农业机械,使用农业机械。

黄永强:现在农民也有接受新鲜技术和知识的意识了,培训课来的人比较多。因为很多东西你想不到,有人给说说思路,再看一下实物,思路可能就更通了。

30多年前,习近平广招人才的一段佳话,如今成为了正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永动力。正如正定县农工委副书记祁立广所说,这些正在学习、正在培养的新鲜“三农”人才,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强大后备力量。

祁立广:按照总书记的思路,我们县委县政府对人才一直非常重视,特别是在农业农村方面,现在培养了好多农村优秀青年,这些青年在乡村振兴等方面都要发挥很大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人才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应该把人才的开发视为战略重点来抓。没有人才,民不能富,县不能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人才观,在当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

辛鸣: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要想实现“三农”工作的整体突破,一定要在“人”上做文章。所以他当年在正定提出了“人才九条”,“人才九条”里边很重要的内容,是要为正定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农业领域吸纳人才,集聚人才。

记者:辛教授,您认为人才为什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思想中占据如此高的地位呢?

辛鸣:现代农业要求人才高度的集聚。“三农”人才,固然包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也要把中国社会的农民都培养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要做到让农民都成为人才,这是如今应该下大力气去做的,是战略重点的转移。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用现代文明观念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案,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更高。如何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背景下,让乡村振兴起来,需要大智慧、大创造,要靠高精尖人才,也要靠千千万万的农民自己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用之才。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作者:韩晓 刘英志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