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脱贫,激活脚下的土地

2018-06-05 09:11 人民日报

来源标题:脱贫,激活脚下的土地

扶贫像酵母一样,既改变了贫困现状,更振奋了农民的精气神

“从今年开始,要着手谋划上市的事情,我们有信心!”最近在贵州省三穗县台烈镇颇洞村采访时,村支书吴富才的这句话,让笔者颇为震撼。如果把日历往回翻个三年五载,那时的颇洞村道路不通、只种玉米,农民还处于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贫困之中。今天,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一群“泥腿子”组成的公司、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村干部,竟然开始思考上市的问题,精准扶贫的“杠杆效应”令人欣喜。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种惠农政策密集出台,脱贫攻坚持续发力,农村正在发生一场深刻变革。这几年,颇洞村已经建起12支建筑队、一个农业产业科研示范园基地、一个国家3A级休闲观光旅游景区、一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一个热带植物馆,村集体资产达到6000多万元。最重要的是,农村正涌现出一批思想解放、眼界开阔、一专多能的带头人,这些被扶贫点燃了发展激情的“新农民”,展现出新时代的新面貌、新风采、新精神。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当代农民,精准扶贫像酵母一样,既改变了贫困现状,更振奋了贫困户乃至更多农民的精气神。

过去,“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的思想在贵州贫困山村根深蒂固。石漠化地貌,多少年来只能种玉米;土层薄又缺水,下再大功夫亩产都一样;即便种出好山货,沟壑纵横卖给谁……恶劣的自然条件,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设下一块块拦路石,也消磨着村民的斗志。更有甚者,曾有地方发母羊给贫困户养殖,结果第二天便成了下酒菜。今天,这种甘于贫困的思想被改变了,贫困农户脑子里更多想着怎么摆脱落后、告别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展的基础条件变了。这些年,农田山地被高标准改造、水库水塘水窖留住了水,之后还将投入485亿元用3年建设9.7万公里通组路。国家一分一厘的投入,唤醒农民一点一滴的自信,化为争分夺秒、脱贫攻坚的行动。

思想一通眼界宽,农民在脱贫路上,发现祖祖辈辈劳作的土地还有很大潜力。安顺市关岭县板贵乡峡谷村在一个60多度的石旮旯山上,一直以来只栽种玉米。当山坡上长出又大又甜的红心火龙果时,村民们才意识到自己“身在山中不懂山”。今天的峡谷村,不用干部引导,贫困农户就自发地尝试种花椒、种桃子、套种中药材。一个个尝试换来大山回馈的一个个惊喜,农民在重新认识脚下这片土地。登高望远,村民视野更开阔,尝到了甜头,更看到了希望。

更大的变化,来自农民主动学习的劲头。毕节市大方县小屯乡党委书记王娟告诉记者,“以前搞个育苗培训班,不组织吃顿饭喝点酒,都没人愿意来。”现在只要有课听,大家都会准时准点到,学习积极性高,村民都说,“当好现代农夫,不学不行”。的确,种玉米和种火龙果不是一个样,大棚里种和露天种不是一回事,拿锄头和开农机不是差一点……牛耕人锄正渐渐走远,时代在进步,技术在进步,农民的专业技能也需要提升,这样才能在脱贫路上走稳走远。

距离2020年,已为期不远。在国家政策的激励下、在驻村干部的引领下,越来越多贫困户和农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变被动接受扶持为主动谋求发展、变只顾自家脱贫为带富其他贫困户、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就一定能战胜贫困、同步小康,一起走向更加幸福的明天。

责任编辑:池青(QU0010)作者:汪志球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