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香山评论] “扶贫夜校”也不能搞“满堂灌”

2018-04-23 15:24 千龙网

“坡前屋后养蜜蜂,靠这发了家”“眼看要烂在地里的白萝卜,找到了卖家”“土地入股合作社,领了分红,还有工资拿”……4月8日—11日,记者跟着国务院扶贫办采访组在海南省的一些村寨走访,不少贫困户说他们正在追一档电视节目——《海南脱贫致富电视夜校》,让脑袋开了窍,学到了一技之长,发展特色产业脱了贫,有的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4月22日 人民网)

课堂教学不能搞填鸭式满堂灌,否则效果将大打折扣,这是人所共知的教学原则。但一些地方在创建扶贫夜校,对农村群众进行扶智时,一些老师为了给农村群众多讲一些知识,以帮助农村群众脱贫致富,不自觉地对农村群众进行“满堂灌”,这样的填鸭式培训,效果恐怕很难尽如人意。

众所周知,农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对理论上的东西,他们有畏惧心的,而且很多农村群众到扶贫夜校来,更希望的是学到他们急需的技能,掌握他们需要的知识,如果扶贫夜校的党员干部们还是按部就班,我行我素地“满堂灌”,给农村群众建讲一些高大上的知识,恐怕很多群众都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扶贫夜校不搞“满堂灌”,而是多一点干部和农村群众的互动,这对提高扶贫夜校的效率,肯定是大有帮助的。在这方面,海南省的做法值得肯定。“电视夜校是贫困群众技能培训的平台,也是帮扶干部和贫困户供需对接的平台。”海南省扶贫办宣传中心副主任张俊林说,基层干部课前走村串户宣传夜校,组织贫困群众上课,课中认真记录,维护课堂纪律,课后精心组织讨论,引导贫困户交流体会,根据贫困群众特点和需求,共商脱贫办法。

扶贫夜校的老师们再深思熟虑,再殚精竭虑,也不可能保证讲的每一项知识,每一个技术,都是农村群众需要的。因此在扶贫夜校讲课的时候,难免会讲一些农村群众不喜欢的知识,如果是“满堂灌”的教学,这些群众的受益难免就会很有限。因此他们在扶贫夜校的教学中,把课后交流作为一个重要的制度,让扶贫夜校的老师和农村贫困群众面对面地交流,这样的“一对一”教学,是真正的言传身教,因人施教,这对帮助农村群众解决他们发展中遇到的个体化难题,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贫困户之所以贫困,除了因病致困等少数情况外,大部分还是因为文化水平层次低,致富能力不足。这就需要不管是农民夜校还是电视夜校的授课中,根据不同的人群众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此各地在开办扶贫夜校时,一定不能搞“满堂灌”。

责任编辑:池青(QU0010)作者:江文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