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接力改革,为养老加上安全阀

2017-11-29 08:46 人民日报

来源标题:接力改革,为养老加上安全阀(人民时评)

彻底化解参保者焦虑,既要坚定信心,把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运行状况讲清楚,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又要未雨绸缪,正视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加快改革步伐

“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增长5.4%”“全民参保人数不断增长”“社保基金累计结余比上年增长11.5%”……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普遍提高,13亿多人共享的社保网越织越密,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与此同时,舆论场上也出现了一些解读:“基金支出增速快于收入增速”“个别省份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花完”“剔除财政补贴,相当一部分省份养老保险基金不足”……这增加了参保者的顾虑:养老保险还可靠吗?回答这一问题,几个模糊认识有必要说清楚。

其一,局部地区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是事实,这是不是会导致全局性风险?答案是否定的。2014年,全国出现3个省份收不抵支,之后又有所扩大。但这只是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地区分割统筹的结果。养老保险是立足于互助共济基础之上的全国性制度安排,宏观数据才是衡量整个制度运行状态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从全国看,养老保险基金近年来一直是收大于支、结余持续增长。

其二,财政补贴养老金,是不是说明养老保险制度岌岌可危了?答案也是否定。财政补贴不仅是国际惯例,也是确保老年人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正常途径。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于上世纪90年代建立,对在此之前参加工作的人员,其改革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由此产生的隐性债务,已明确由国家承担制度转轨成本,财政补助就成为养老保险基金的重要来源,不能将其等同于“亏空”。

其三,“个人账户+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模式是不是寅吃卯粮、迟早撑不住?这种悲观的看法也缺少根据。包括德国在内许多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采取现收现付制,都在稳步持续发展。而我国不仅有数万亿元滚存结余基金,还有社会保障基金的战略储备以及巨大的政策调控空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已经完全成熟。焦虑情绪虽然没有根据,但在老龄化社会加快到来的语境下,更要读懂这背后的改革期待。正因此,彻底化解参保者焦虑,既要坚定信心,把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运行状况讲清楚,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又要未雨绸缪,正视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加快改革步伐,以改革完善制度、健全政策、提高可持续性,为参保者送上“长效定心丸”。

当前,聚焦“可持续”的改革措施正在密集推出: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推进,在实现“人人享有保障”的同时将进一步做强“社会共济”功能;养老保险基金正式投资运营,可有效避免“养命钱”贬值;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应对老龄化的资金储备更充足,夯实了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将于明年启动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可望调剂余缺,均衡地区之间的养老保险负担。这类聚焦矛盾、着眼长远的改革探索,相信在未来几年还会陆续启动,增强人们对制度的长远信心。

社会保障具有参保者需求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更新转化的特点。当制度安排出现缺失时,有一份基本保障是最突出的诉求;当制度逐步健全后,提高待遇的需求就会水涨船高。人口流动加快,参保者渴盼“全国畅通”;老龄化加剧,老百姓担心未来基金支撑能力不足,这可以说是新矛盾在社保领域的体现。过去,建立起世界上覆盖人群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靠的是改革;将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要靠改革。奔着问题去、敢啃硬骨头,改革将为养老保障加上安全阀,不仅能为百姓提供晚年生活稳定安全的预期,也将为整个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作者:白天亮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