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香山评论] 农民办“草根图书馆”应该鼓励

2017-11-07 15:58 千龙网

“孩子们放假的时候是书屋最热闹的时候,每年假期,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60来岁的刘石江如是说。位于福建宁德市寿宁县竹管垅乡竹管垅村的“刘石江农家图书馆”,是一座二层砖混农舍。记者近日走进这个农家图书馆,只见10余名中小学生和村民正各自拿着书看得津津有味。(11月6日 新华网)

眼下农村公共文化生活日渐式微,农村的空巢化与精神生活的匮乏,使得很难看到往日的热闹繁华,如何填补精神上的空白,不让赌博等歪风邪气流窜,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农民办“草根图书馆”便是这样一种尝试,初一看貌似与时代不合拍,但它却坚强地“存活”下来,并且坚持办了43年,藏书已达7000余册。“草根图书馆”,唤醒了沉睡的公共文化资源,是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应该得到更多鼓励。

少年强则中国强,文化兴则事业兴。个人创办农家图书馆,有着更高远的挂怀,它超乎于物质,直指人们最匮乏的事物。1974年,高中毕业的刘石江回到竹管垅家中,村民们都要求他讲故事,虽然才学在这个熟人社会中已算超群,却没多久就挤不出东西了。眼看村民们晚上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将,刘石江在父亲的支持下,决定买些书籍回来,填补村民们健康的休闲方式。正是这一出发点,使得他走出了不平凡的一步。

万事开头难。刚高中毕业回家的刘石江没有钱,他将家中仅有的一头猪卖了200元,又向生产队借了400元。到城关购置了1000多册书和书架、桌椅等,并在家里腾出一间屋子,每天分时段对村民开放。图书馆在农村是个新生事物,逐渐吸引了大批村民放下手中的纸牌、麻将,到刘石江家借阅图书,有的借小说、有的借农业技术的书籍。但无论如何,空白得以填补,导向得以纠正。1979年9月之前,刘石江的图书馆还有着每月15元的政府补贴,后来取消了后,他靠着自己的手艺和坚持将图书馆维系了下来,做过木凳木床,办过养鸡场,搞过客运、跑过货物运输,但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他都牵挂着图书馆,获取的收益都投到了这上面来。

像刘石江这样办“草根图书馆”的,全国应该还有很多,毋庸置疑,他们都对周边村民和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草根图书馆”办得很艰难,发展并不平衡,同样面临着资金不足、藏书不够、图书更新慢等难题,甚至有自生自灭之虞。汇集细流成江海,“草根图书馆”应该得到鼓励,对出发点正、影响力大、受众颇多的,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社会组织、社会资金,都应该给予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池青(QU0010)作者:史扬帆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