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供应链有污点 企业难言绿色

2017-10-28 09:07 人民日报

来源标题:供应链有污点 企业难言绿色(绿评)

■大企业不仅要保证自身没有环境问题,还要让供应链“绿”起来。否则,一旦消费者发现其中问题,拒绝“黑色”产品,这些企业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近日,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主办的“2017绿色供应链论坛”上,“舍弗勒断供风波”作为绿色供应链负面案例被多次提及。

今年9月份,国际知名的德国汽车零配件供应商舍弗勒发布一则“紧急求助函”称,舍弗勒唯一滚针供应商上海界龙因环保问题被勒令停产,此事会导致中国汽车产量减少300万辆,相当于3000亿元的产值损失,希望政府网开一面。

求助函的本意,无外乎向政府部门施压,希望高抬贵手。然而上海浦东新区环保部门回应“政府对于环境违法企业绝不让步”,让舍弗勒碰了壁,也让其意识到在中国,环保同样是条硬杠杠,舍弗勒只能服了软。

实际上,上海界龙的污染问题长期存在,早被环保部门列为重点监管企业,曾多次因污染问题被处罚。宣称“环保理念在产品开发、采购、生产、材料的供应及处理时被列为首要因素”的舍弗勒,到了中国却一直没有意识到供应商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其说是有所疏漏,不如说就是标准不一,有“看人下菜碟”之嫌。

漠视供应链环境管理,不仅仅是舍弗勒一家大企业的问题。2016年,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多家环保组织,针对汽车供应链环境问题展开调研,发现多家规模较大的汽车企业的轮胎、钢材等零配件供应商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纸业、制药、化工等行业的不少企业也存在类似情形。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地方一味追求GDP,疏于环境监管,导致不少企业漠视环境责任,为一时经济利益,先污染后治理甚至先污染没治理,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导致地区环境质量下降,“老板赚钱、百姓遭殃、政府埋单”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环境保护力度越来越大,“把污染推到企业院墙外”的路子走不通了,不少企业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觉得是环保让他们蒙受损失,一时间“治污砸饭碗”“环保坑企业”等流言甚嚣尘上。

虽然舍弗勒自身并未曝出环境问题,但其对待全球供应链环境管理的差异化态度,同样值得反思。当今的工业,产业全球化链条化已经非常普遍,尤其是大企业,供货商甚至遍布全球几十个国家,这些链条企业的产品是“黑”是“绿”,跟最终产品的环保属性紧密相连。假如链条都是“黑色”的,哪能生产出“绿色”的产品?

在极为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西方,供应链是评价企业的重要指标。对链条绿色管理做得怎么样,关系供应链所在地区的环境保护,也关系到这个大企业自身的环保形象。像舍弗勒这样的大企业,不仅要保证自身没有环境问题,还要更多重视供应链环境管理,保证全球一个标准,让供应链“绿”起来。否则,一旦消费者意识到其中问题,拒绝“黑色”产品,舍弗勒们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国国土上,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有自觉按照这个标准去做,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借着舍弗勒遇到麻烦这个前车之鉴,大企业们不妨主动捋一捋供应商名单,彻底摸清供应链的环境风险,剔除那些环保不达标企业,让自己的供应商干干净净地供货。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作者:寇江泽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