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脱贫攻坚,当有“绣花”的精准功夫

2017-03-09 09:18 中国网

来源标题:【大家谈】脱贫攻坚,当有“绣花”的精准功夫

“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3月8日上午,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对于扶贫工作做了形象的描述。

要在织布上练好绣花的功夫,要诀除了有线条流畅、构图紧密之外,更在于针法的精准。一孔一眼的穿针引线,一针一线的力有所指,精准,方能勾勒出花朵的仪态万千。习近平把“绣花”功夫和扶贫工作进行物喻,落点就是“精准”二字。

“要求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切实打好脱贫攻坚战。”习近平的话语中,精与细都是关键字。他也用浙江、福建等地“斗笠田”举例,意在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做细做精农业。发现贫困地区的穷根不难,找到明确的靶向却不易。譬如,有些过于强调了经营规模,有些则流于现成经验的拿来主义。出发点看起来是好的,但同质化和粗线条的脱贫攻坚,未必能真脱贫、脱真贫。背离了自身环境,忽略了先天限制,就容易造成“大水漫灌”的尴尬脱贫。避免这种现象,正是要体会出习近平所强调“因地制宜”的题中要义。这也是精准扶贫的现实图景。

再说“因地制宜”这四个字,它是提供方案和落实执行的高频词汇。但对于脱贫工作者而言,能真正领悟到“因地制宜”的精准性,还真得花很大的功夫。习近平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谈到浙江、福建的例子,这两个省都是他工作很长时间的地方。习近平说到的“有的梯田叫斗笠田,一个斗笠就能盖住”“青蛙一跳过三丘,一跳跳过三块田”,这样接地气的描述,靠坐在办公室,翻翻文件夹,恐怕无法信手拈来。非得走进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一腿泥巴一脚印,才能把当地一草一木映入眼帘,也才能察到真情、看到真贫。也只有扶贫工作者真正沉到贫困地区的“最后一公里”,走进了棚户陋室,看到了荒凉偏僻,触摸到了困苦落后,才有脱贫的对症下药、精准滴灌。而这,也是“绣花”功夫之眼力所至。

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习近平提到的“精细农业”,也引发关注。这是对贫困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脱贫工作的方向指明。精细农业并非是新鲜事物,它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具有优势竞争力,能够被市场认为有差异化感知,附带高附加值与多功能,这些,都给精细农业披上了光鲜外衣。但,精细农业也如同“绣花”一样,手法和技艺大同小异,难免“千花同色”,容易构成了资源浪费,且有被市场边缘化之忧。

这样的语境下,就要求“绣花”者的别出心裁,精准领悟,方能绣出“花团锦簇”。习近平所说的精细农业,就是根据资源禀赋、地理条件来完成支柱产业的定位。也只有定位的精准,才能破解农产品结构趋同的老问题。现在,一些脱贫工作中的“一村一品”,就是精细农业的生动实践:你搞特色果蔬罐头,我做名贵道地药材,他做延季错季蔬菜,大家用“精细”二字来随行入市,主动做好产品的细化,这样才能精准地切入到市场供需平衡的大平台,也避免了致富的“撞车”。

在听取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代表发言时,习近平不仅详细询问脱贫攻坚进展等情况,还去了解当地文盲率。精准地询问到文盲率这个细节,也应当引起脱贫工作者的深思。“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在很多地方,已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这不仅是要提升贫困人口的素质,更是要用教育和开化的方式,来阻断贫困的代际效应。但对于一些脱贫工作者而言,把精力和物力投入到文盲摘帽中,似乎是性价比不高的支出。这显然是种政绩观使然。毕竟,贫困人口的自我致富能力,和技术学习、培训有直接关系。这也是事关致富造血能力是否可持续的问题。而习近平强调的“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就不乏教育对于防止返贫的精准表达。

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说,曾在电视上了解到彝族地区的偏僻和贫困状况。关心彝族群众脱贫,也正是着眼于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现状。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执政党立下的军令状。这就意味着,脱贫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尤其是对老少边穷地区,更是如此。也正是这种精准化的维度,就更加凸显脱贫攻坚“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的迫切性。

责任编辑:姜雪峰(QU0017)作者:谢伟峰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