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吃点苦”没啥不好

2016-12-15 10:52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有一个社会学家常用的术语叫“马太效应”,亦即社会两极分化,富的愈富,穷的更穷。艰苦边远地区县乡事业单位,长期存在“招人难”“留人难”问题,导致在国家总体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发展始终相对滞后。中组部、人社部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县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势必能够改善边远地区的人才结构,进而改变当地的发展现状。

为化解“招人难”“留人难”问题,《通知》作出“三放宽、一允许”的规定,为条件艰苦地区县乡事业单位招人、留人增加了砝码,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年人才的就业压力。对于一个受过一定教育的年轻人,应当结合自身优势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是学有所获不忘根。随着“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进度的有序推进,中西部贫困边远地区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不管是家庭原因还是个人原因,当初没有继续深造,高中及以上学历的青年,已具备县乡、乡镇管理工作要求的基本能力,选择家乡事业单位不失为一种实现个人价值、回报社会的发展路径。

二是学有所长不忘本。边远地区走出的人才,从小勤奋好学,长大成才后大多愿意留在城市。不难发现,《通知》中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有政策倾斜的,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回到边远基层开始拼搏,帮助当地解决实际困难,更能扬帆远航体味人生。

三是学有所成不忘初心。作为一个受党教育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到国家发展更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民群众更需要的地方去,到自己的价值能够更大发挥的地方去,是为党分忧、为民谋福祉、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尤其是青年党员,更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党和国家也正采取多项措施改善边远艰苦地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像乡镇工作补贴、高海拔地区折算工龄补贴、提前转正定级并高定工资等政策,都是为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研究制定的。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艰苦奋斗方显青年本色。服务艰苦边远地区,或许没有生活在大城市看着那么风光,但是,小地方也有小地方的好。在艰苦条件下磨练,在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引进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方法,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必定会增加当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必定可以施展才华、大展宏图,积累宝贵的基层一线工作经验!必定会促进我们国家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新时代有志青年行动起来吧!

责任编辑:李泽杰(QU0016)  作者:李海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