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自2006年起,便开设了这门特殊的“种田”课程。要求每位在校生必须在农场里修满40个学时、总计两个学分的劳动课,才能毕业。(视觉中国 12月14日)
四川一高校开设"种田课"旨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行,将农场搬到校园里,并将"种田"设为必修课,"挣"学分。这一举动无论是从出发点还是从课程设置上,让我们看到了高校在培养学生能吃苦、能奋斗、有知识、有能力的新时期学生的决心和魄力。然而,在上〃种地课"时,我们却从图片里看到了是另一幕:几个学生上课时穿着皮鞋,背着书包,大冬天在空旷的石头地里拿着铁锹翻土。我不禁要问:这是下地干活应有的样子吗?这是不是做做样子?上这样的形式上的劳动课有意义吗?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变化,现在的学生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都缺乏劳动教育,以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因此,从加强学生劳动锻炼的角度来讲,开设"种田课"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但是前提是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乐趣,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而不是走形式主义。否则,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更传递出一种治学不严、“形式至上”的不良风气。
此时,作为高校应该思考怎样设置劳动教育课才更合理、更有意义?如果仅仅是为了“学分而学分”,那么这样的“种田课”不要也罢。
首先,要让学生从劳动中知道,干什么就应该有干什么的样子,学习就应该有学习的样,认真听课,做好笔记;种地就应该有种地的样子,换上休闲宽松的衣服,拿着农具去干活;要让学生知道这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在劳动锻炼中告诉学生社会生存之道:干什么要像什么,干一行要爱一行。
其次,要让学生在劳动锻炼中学到实际本领,这才是培养综合性实用人才的重要内容,将书本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不仅检验学习成果,更是“温故知新”的好方法,“知识应用”的好平台。
最后,要让学生从劳动中得到改造和锻炼,改掉不劳而获的腐败思想,改掉好吃懒做的坏毛病,改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习惯,要从劳动中磨练意志品质,从劳动锻炼成长成才。
高校开设“种田课”的初衷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行,切莫在执行过程中让形式主义大于实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