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评论] 京津冀1小时通勤圈带来一体化怎样的突破

2016-11-30 12:0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rmrbhwb2016112904p39_b

国家发改委11月28日发布消息,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修编方案正式获得批复。根据规划目标,到2020年,京津冀区域将再添9条城际线,总里程超过1000公里,京津石、京津保将基本实现0.5至1小时通勤圈。

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以交通作为“突破口”和“先手棋”。参与起草《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的专家程世东指出,与发达的公路、航空相比,京津冀地区轨道交通一直是地区“痛点”。轨道交通包括高铁、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地铁。其中,京津冀城际铁路尤为薄弱。轨道交通是京津冀未来重要的交通方式。区域再添9条城际线,补齐城际铁路的短板后,“轨道上的京津冀”成形,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最终实现,将有力拉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修编方案落地后,给区域交通一体化、给协同发展、给城市布局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优先实施对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项目;未来在三地城际铁路路网建设中,将统筹做好与城市轨道交通、铁路、民用机场的衔接协调,打造铁路、公路、航空、城市交通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尽可能在线路规划范围内10万及以上人口的城镇设站,等等,令人充满遐想。待各项目完工投入使用,京津冀城际铁路网络将有效支撑和引导区域空间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是关键。轨道交通推动的交通一体化,打破了空间束缚,人才得以便利流动。《纽约时报》曾评论称:京津冀一体化的范围打破了西方国家对超级城市内部距离不超过100公里的基本认识,主要是因为中国高铁的速度,使在更大范围内打造1小时经济圈成为可能。

京津石、京津保将基本实现0.5至1小时通勤圈,极大改变三地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北京到廊坊22分钟,到天津35分钟,到石家庄1小时20分钟;天津到保定59分钟,到唐山37分钟……基于高速铁路的“一小时交通圈”正在形成。而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2015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显示,北京平均通勤时间在国内城市最长,达到97分钟。今后,坐高铁跨省上班或许是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随着交通的便利,资本、产业、人口在三地顺畅地流动,北京“人口过度膨胀,雾霾天气频现,交通日益拥堵,房价持续高涨,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的“大城市病”将会得到缓解,津冀也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5年,北京全年关停退出污染企业326户,拆并疏解商品交易市场57家。同时,天津全年承接非首都功能项目860个,引进京冀投资1739.3亿元,增长16.5%,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的43%;河北2015年1至10月引进京津项目达3621个,资金274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9.6%和47.3%。在交通一体化的促进下,这些项目的运转得到保障。接下来,轨道交通再发力,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得以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我国第一条城际铁路京津城际的带动下,天津武清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0亿元,这大约是京津城际开通前的6.6倍。面积约21.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亿,京津冀区域被认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京津冀区域将会涌现大量的“武清”。轨道交通不仅将打通京津冀交通发展的“经脉”,更将带动京津冀在各自的定位上开创新局面。(千龙网评论员 倪恒虎)

责任编辑:池青(QU0010)  作者:倪恒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