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冯小刚导演执导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引起了社会大众广泛关注。影片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被丈夫污蔑为“潘金莲”的女人,在十多年的申诉中,坚持不懈为自己讨公道的故事。
在笑闹中看完整个故事情节后,不难发现,农村妇女李雪莲的申诉之路充斥着无数形形色色做“官”的男人,但有几个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呢?这些普遍存在于中国大地上,却难得见诸于媒体的现实,让人不得不反思为官究竟该“以民为本”还是“以官为本”?
不管李雪莲是否小题大做,是否太过偏执,抑或不讲道理,但从审判长、法院院长、县长、市长、省长到首长等官员,谁又真正站在她的角度了解她的凄苦呢?也许是没有想到,也许是根本没打算去想,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帮其解决实际困难。
在影片中,下级对上级永远是点头哈腰,领导对下属永远是呼来喝去,以自己的处事方式对李雪莲的上访问题进行劝解,是典型的“以官为本”。每年“两会”前就对李雪莲进行24小时盯防,更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短视”行为,首长一拍桌子就可以让大小官员心悸十年之久仍不放松。但是,我们并不否认影片中的官场还是正能量多。
现实社会中,“以官为本”的现象同样不在少数。笔者认为,只有深入了解民众需求,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困,凡事“以民为本”,才是为官之根本。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为官者就更应“以民为本”,努力去争取民心,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领路人、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