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求复活不过是新的“应许之地”

2016-11-23 08:50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冷冻求复活不过是新的“应许之地”

11月18日,英国《地铁报》、《每日镜报》、《泰晤士报》、《i》等几家报纸的电子报头版集体“开天窗”,《泰晤士报》则在天窗处标注了一行注释:故事将在午夜解禁。

这些媒体成功地吸引了众多英国民众的注意,同时禁令(embargo)这个词在推特上成为热门标签。当天零点一过,答案终于揭晓。一位称为JS的14岁英国少女死后被冰冻,只为将来能“再活一次”!

事情很简单,JS身患癌症不治,她在网上搜索发现,人有望死后冷冻起来并在若干年后复活,于是希望死后被冷冻,在未来医疗技术能治愈癌症时再将其复活以治好她的病。但JS的父亲不同意,母亲赞同。为此,JS向法院求助,并最终闹到了英国高等法院,希望法院能做出判决,将自己的遗体交由母亲处理。结果,高等法院负责该案判决的大法官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判定女孩的遗体由其母亲负责,于是JS的遗体得以冷冻处理。

对待JS遗体的处理不过是对一个人后事的处理,人死后有各种各样的遗体处理,最平常的是火化。但是,JS希望将自己的遗体冷冻处理让这件事有了多重意义,各方各取所需,取得了共赢的结果。

尽管大法官杰克逊称,这个案子在英国,可能在全世界都是第一起,是科技发展给法律审判带来的新问题。但这不过是借科技之名为这个判决增添一些迷人的色彩,正如杰克逊所认识到的一样,此案并不在于人体冷冻技术的对与错,而在于父母双方对如何处置女儿遗体的分歧。法官的判决产生的最大意义是,满足了JS的生前意愿,就像传说中,上帝应许给犹太人的“流奶与蜜之地”——迦南一样,至于世界上有无“流奶与蜜”的应许之地,以及应许之地需要什么条件来创造,那是另外一回事。

但是,法官对于JS的应许更有情感的温度和感同身受的理解。14岁的少女,生活才刚刚开始,有太多的人生还不曾体验和经历,此时告别人生,实在是天大的遗憾。JS更是坦陈心曲,“我不想被埋在地下,尽管机会非常渺茫,我还是想未来能延续生命。这是我唯一的愿望。”

因此,尽管冷冻复活只是一个传说,也只是一种刚刚开始的试验,并且理性的法官、科研人员和更多的人未必认同和相信人死后能复活,哪怕是应用种种科技手段和未来可能达到的科技的高度都不会实现,但法官也要给予这位少女一个应许。促成这个美好意愿的实现不过是让JS的遗体冷冻起来,并且难度也只是金钱。这一点,交给JS的家庭来完成就行了。

与法官的应许相同的是,只要能满足JS的愿望,即使家里缺钱,JS的全家也会拼凑起来。从处理女孩的遗体到送往美国冷冻得花不少钱,仅冷冻存储费就高达37000英镑。不过,这些费用据说已经由JS的外公外婆出面筹集好了。

另一方面,英国媒体也借此事故伎重演媒体的拿手好戏——开天窗,这也许不会造成好奇害死猫,但利用人类的好奇心成功地博得了更多的关注,也是新闻传播和营销策略的巧妙应用。

回到冷冻复活的本质的科学原理上,迄今,无论是生物学试验,还是理论,无论是动物还是人,都不可能死而复生。阴阳两界既是人类也是生物不可跨越的最遥远的距离,也不可能像物理学的虫洞理论一样,可以轻易地从A面(生)旋转进入B面(死),或反过来从B面进入A面。因为这需要有一个大自然的莫比乌斯环。

虽然生物学上的虫洞还没有出现,但是并不妨碍研究人员孜孜不倦地研究和追求。

让死亡的生命再复活,这需要打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个万物定律,即任何事物都会有发生、发展和消亡。如果这一规律打破,地球就装不下只有出生没有死亡的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也因此,如果能死而复生,这也不是地球上的事,而是另一个宇宙空间的事,在那里,万事万物和生命都可能只有发生(出生),而不会有灭亡。

从这个意义上看,法官对于JS的应许不过是对其离开人世之前最大的心灵慰藉。

责任编辑:池青(QU0010)  作者:张田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