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6年11月18日,与天宫二号成功分离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踏上了回家路。景海鹏和陈冬在太空遨游了33天后,安全返回。
神舟十一号在返回途中,历经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搭载着两名航天员的返回舱就一步步接近地球。再经过与大气层的剧烈摩擦,经过与地面暂时失去联系的黑障区后,主降落伞打开,匀速缓慢地落向地面。落地前反推发动机点火产生向上的推力,减缓着陆的冲击力。最终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安全顺利地降落到内蒙古的主着陆场。
与前几次载人飞船返回地球一样,神舟十一号也经历了这些复杂的返回过程。不一样的是,随着我国搜救设备的进步,我们基本上可以观测跟踪到飞船从太空回到地面的大致过程,即便是在飞船与地面完全失去联系的黑障区里,依靠光学等技术,我们也能实时跟踪检测飞船的坠落轨迹,并不断修正落地的经纬度。
搜救飞船的时间也比以往大幅减少,搜救直升机几乎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同时降落,飞船降落的姿态、周围的环境、地点的经纬度等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传递到北京飞控中心,并通过电视直播传递到千家万户,让所有人放心。各部门通力协作、井然有序的高效率,反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进步。
从神舟十一号飞船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进入返回地球的不可逆状态,到飞船安全落地,航天员出舱,再到两名航天员进入医监医保直升机,开始生理检查和重力再适应,整个过程仅一个小时左右。如此高效的搜救过程,预示着中国航天在点火发射、在轨运行、返回着陆等全部环节都做到了成功,彰显了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完善,为以后中国更宽广的太空探索和着陆回收提供了支持。
其实,返回着陆的高效率只是这些年中国航天大发展的成果之一。纵观这次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轨的33天时间,这样的高效率无处不在。在太空驻留超过一个月,成功实现了我国航天员在太空的中期驻留,为今后的长期驻留积累经验;景海鹏第三次进入太空,不仅发挥了自己的经验和价值,也助推了国家航天员的培养保障体系;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成功交会对接,在轨组合飞行一个月,为我国下一步的空间站建设积累经验;所释放的伴星小卫星,以及蚕宝宝吐丝、种植生菜等一系列科学实验,也有力撑起了中国太空实验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中国高效率的太空探索进程,是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与科学家智慧的结晶。
中国航天的高效率还体现在我们的宏伟计划上,随着神舟十一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第二步即将完成。明年上半年我国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也会与天宫二号对接,以检验给长期驻留的航天器补加推进剂,提供生活和实验物资等技术,这些都为第三步建成中国空间站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载人航天工程,还是探月工程、火星工程,中国航天正在按计划高效地稳步推进着,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有人民群众的热情关注,有科研人员的艰苦专研,虽然未来中国航天之路任重而道远,但也一定能够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千龙网评论员 姜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