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南京市民余小姐拨打110报警,称在南京地铁二号线列车车厢内给一名妇女让座,不料双方发生口角,余小姐甚至被对方扇了两个耳光,只因为自己说了句:“你是孕妇,那你还是坐吧。”地铁民警赶到现场后,对双方进行了调解。(11月9日 扬子晚报)
“让座”是社会提倡的一种公众美德。然而,近年来,“让座”精神变得不容乐观。公共场合下的道德呈现,是个两厢情愿的交流过程。有时“一厢情愿”的热情抱着“两厢情愿”的期待,就会不可避免地诱发不可调解的冲突。不让座被打,让座也被打,我们不禁要问,这个社会怎么了?
“你是孕妇,那你还是坐吧”,一句话招来两记耳光,一时引发众议。虽然大多数妇女都忌讳和胖联系在一起,但是面对好心让座,动手打人实在是不可取。跳出这起事件,一般而言,每个人理应合法享受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坐权利。让座是美德,不让并非不道德,“让或不让”产生的冲突事件背后包含着宽容品质的缺失和文明弱化的惭愧。
“让座被打”事件屡见报端,爱心让座换来的不是“谢谢”,而是恶言相向,甚至是拳打脚踢,着实让人受伤。我们在“文明乘车,爱心让座”的号召下,听到了另一个声音:“让座需谨慎”。当爱心变成揪心,想让座的人也渐渐犹豫,这是社会的悲哀,是道德另一种程度的“弱化”。换言之,和谐社会之下,有什么不能用言语沟通,用宽容化解呢?理解和宽容是相互的,多一分尊重和感恩,人与人之间就能多一分信任,我们民族才能多一分凝聚力。
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职责。公德即众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维护。遇到矛盾和纠纷在所难免,我们当换位思考,理性行事,不要辜负了好人的一番好意,莫让好人难当,莫让“公交让座”成为一种“负担”。